春节带娃
「走亲访友」攻略来啦~
懂礼貌 守规矩
不做亲戚口中的“熊孩子”!
快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免不了要走亲访友。不少妈妈会担心,自家“神兽”会因为不懂礼貌、不守规矩,而遭到亲戚朋友嫌弃,成为别人口中的“熊孩子”。
比如:
见到长辈不理不睬;
把食物、玩具,弄得遍地都是;
吃饭时在餐桌旁乱跑乱跳;
大人聊天时大喊大叫,破坏气氛;
乱玩、乱动别人东西,跟小朋友抢玩具;
甚至和别人家的孩子发生口角、大打出手
……
种种此类的行为,总会遭来外人异样的眼光,也会令爸爸妈妈们尴尬不已,气得想把自家娃揍一顿。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意思就是说,不懂“礼”,不学“礼”,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可以说,这不仅仅是行为上的约束,也是让孩子尝试换位思考,学会尊重他人的开始。
没有人会喜欢缺乏规则感、不懂礼貌的孩子。再有能力的人,若是我行我素、一意孤行,完全蔑视礼仪和规则,在社会上都是难以立足的,人际交往方面也会频频受挫。
相反,从小树立规则感的孩子,能够在待人接物方面表现得落落大方。生活中,他们更容易被别人接纳、理解以及获得帮助,人际交往方法会更加顺利。因为,人们更倾向于帮助那些明事理的人。
在公共场合懂礼貌、守规矩,反映出一个人良好的道德教养与行为习惯,也可以间接培养孩子的感恩心与同理心,懂得事情的分寸、社会的秩序,更是一种高情商的体现。
第一步:
进门问好,及时称谢
情商小剧场
这天,妈妈领着淘淘去安安家做客。一进门,淘淘径直走进安安的房间,对站在一旁的安安爸妈视而不见,这让淘淘妈好生尴尬。
玩了一会儿之后,安安妈妈拿出了水果招待淘淘。淘淘狼吞虎咽地吃着,很快将水果一扫而空。问安安妈妈:“还有更多吗?这点都不够我塞牙缝。”
孩子的性格大不相同,有的孩子开朗大方自来熟,有些孩子则显得有些拘谨。主动叫人是有礼貌的表现,不主动叫也不代表孩子缺乏教养。当着别人的面逼迫孩子叫人,反而更会引起孩子内心的不适和不安。
孩子在陌生的环境里放不开,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为了打消孩子的戒备心理,父母可以提前告知孩子:
这次要见的是一个叔叔/阿姨/奶奶/爷爷,进门的时候可以这样称呼对方。
这样可以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也会给他一定的空间去体会和尝试。
此外,来别人家做客,主人大多会热情地招待客人。记得提前告知孩子,接过别人给的东西,无论是水果、玩具,还是小礼物,都要及时和说声“谢谢”。这一点,言传不如身教,父母平日里在家“谢谢”不离口,孩子自然也会有样学样。
第二步:
尊重他人,分清里外
情商小剧场
淘淘在安安家画水彩画。画到一半,彩笔没墨了。淘淘为了找彩笔,直接拉开安安书桌的抽屉,东翻翻西翻翻:“呀,这个小制作真好看!”一失手摔在地上,碎成了两半。
安安哇地哭了,“你怎么可以不经允许,就随便乱翻我的东西呢?这是我辛辛苦苦做了一个礼拜的东西,被你弄坏了,你赔!”闻声而来的淘淘妈赶忙向安安道歉。
在别人家里做客的时候,未经主人允许,随意乱翻家里的私人物品,常会带来困扰。如果发现孩子有上述行为,需要父母循循善诱加以引导,避免孩子边界感的丧失。
好奇心人皆有之,陌生的环境最能激发起孩子的探索欲。这一点,父母可以理解,但不要纵容。一定要跟孩子反复强调,别人家的东西不经主人同意,不要随意触碰。
此外,平时在家中就要明确划分出大人与孩子的私人空间。房门如果关着,要先敲门,经过允许才能进入。同样,父母也不可以随意翻看孩子的抽屉、书包等。可以说,只有让孩子意识到“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才能使孩子懂得尊重他人隐私。
第三步:
学会分享,礼貌做客
情商小剧场
小朋友们扎堆,难免出现争夺玩具“大战”。这不,淘淘和安安又因为想玩同一个玩具争执起来。安安抢不过淘淘,坐在地上哇哇大哭。
淘淘妈非常过意不去,批评了淘淘几句。淘淘心里不服气,也委屈地开始大哭。最后,淘淘妈在鸡飞狗跳中,狼狈地把淘淘拉回了家。
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进入「物权意识」的敏感期。经常会向别人宣示主权:“这是我的”、“那是我的”。针对这一心理特点,如果孩子因为争夺物品发生分歧,家长们需要做的是调和、引导,而不是强迫孩子必须谦让。
不妨问问孩子:
宝宝,你愿意和妹妹分享这个玩具吗?
宝宝,你的玩具你做主,你要是给哥哥玩一会儿,哥哥会很开心,你愿意吗?
如果孩子同意分享,须及时表扬孩子乐于分享的精神;如果孩子不同意,也要保护孩子的权利,让孩子知道,你是无条件尊重他、保护他的人。
与此同时,去别人家里玩之前,记得和孩子「约法三章」:告诉孩子不要把别人的玩具占为己有,更不要胡乱发脾气伤害到别的小朋友。遇到委屈要及时和爸爸妈妈说,寻求更合适的解决方法。
棉花糖温馨提示
平日里,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玩「角色扮演」的游戏,由家长扮演客人,孩子扮演主人。
在游戏的过程中,家长可以把做客时的坏习惯夸张地表现出来,让孩子设身处地体会到主人内心的糟糕感受,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后互换角色,进一步引导孩子成为一个举止得体的客人,从而强化规则感的形成。
当孩子有不礼貌行为时,
大部分家长的反应是:训斥、批评。
却从未想过,其中核心的问题是:
孩子是否知道礼貌是什么?
是否清楚什么行为是讲礼貌,
什么行为是没礼貌?
所以,要想孩子懂礼貌,
首先就是要他知晓什么是礼貌,
为什么要讲礼貌。
让孩子从小知道哪些事情该做,
哪些事情不该做——
这就是「规则感」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