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爷09】传枪递锏
书接前文,本以为杜文忠的地位和特殊身份,能来一个峰回路转,事情可以得以顺利解决,没想到杜文忠也办不了。
杜文忠不是推辞,他也没有推辞,实际上是满口答应。但他的办法实在是太LOW,就是私自把秦二爷放了,王爷怪罪下来,自己去定罪。这个方案,二爷肯定不能同意,实际上也是于事无补,白白搭上自己而已。
但杜文忠后来的办法儿歪打正着———他去求了自己的干娘。后来的事儿大家都听说过了,“二堂认姑亲”,北平王罗艺原来是秦二爷的姑父,当然也就一天云彩满散,过程曲折,结局完满。关于这一段故事,小说戏曲评书都有精彩演义,咱们不必细表。
两位解差金甲、童环回山西复命,二爷就在北平王府住下来了。少不了跟新认识的这些朋友们热闹亲近,尤其是跟表弟少保罗成,形影不离、感情日笃。
后来老王爷建议兄弟二人在后花园传枪递锏,秦二爷把家传的三十六路天罡锏(也有人说叫反天锏,我倾向于叫天罡锏,因为三十六合天罡之数)传给罗少保,少保罗成把罗家的五虎断魂枪传给秦二爷。为什么罗家枪我没加上“家传”二字?这事儿咱们下一篇专门讲一个小故事,也算是部分回应一下简友“麦香果冻”加一个“女主角”的留言,女主角加不加以后再说,先写一篇“悔教夫婿觅封侯”。
闲言少叙,兄弟二人在后花园传枪递锏,功夫日进,不必细表。但有一件事儿要提一下,罗少保可没把自己的本事都教给二爷,秦二爷也没把自己的本事都教给少保。罗成留了一手儿“回马枪”,二爷留了一手儿“撒手锏”。
什么是“回马枪”,什么是“撒手锏”?下下篇讨论。今天单说他们为什么留这一手儿。
有的演义故事里还有盟誓的桥段,二爷说如果没有全教就不得善终,吐血而亡;少保说要是留后手儿就乱箭攒身。后来两个人也都是应誓而死。想这个桥段其实在很多传说故事中都有,远的不说,就说罗成的儿子罗通,为了哄骗北国公主,立下誓言:若负了公主,死在九十八岁老头儿的枪尖儿之下,结果在界牌关盘肠大战,应誓而死。我觉得传颂这类故事,是为了教导人们不可信口开河,轻易盟誓更不可取。尤其是咱们老百姓还有个心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就怕“一语成谶”,俗称乌鸦嘴。其实不光咱们,别的国家也有类似的想法儿,比如我们一不小心说秃噜嘴了,赶紧“呸呸呸”,那意思就当我刚才啥都没说,据说英美国家是说一句“knock the wood”,然后敲敲桌子(或者其他木头东西)。《左传》里有很多“谶语”的故事,看起来准得可怕,现在人们当然是不会再相信那个了。
至于为什么大家都不约而同的选择“留一手”,我想说两个方面。当然啦,后面所言都是在万恶的旧社会,现在老师手把手教、掰开了揉碎了讲还怕学生学不会呢。
第一个是“纪昌学射”影响深远。
咱们在“武文化漫谈第8篇”里讲了“纪昌学射”的故事,当时就说只讲一半,今天讲剩下的一半。
纪昌学成以后,离天下无敌还有一步之遥,那就是师傅飞卫得从世界上消失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件事儿并不容易做到,纪昌朝飞卫射箭,飞卫拈弓搭箭能把纪昌射过来的箭从半路上射下来。后来飞卫的箭用完了,纪昌射出最后一箭,飞卫用旁边儿的树枝儿一点,又把箭点落在地。这时候,师徒二人把弓一扔,抱头痛哭,纪昌拜飞卫为父,两个人发誓:以后他们的箭法再也不传给其他人了。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是古代身怀一技之长的人要考虑的重要内容之一。“艺不轻传”,不但在选徒弟这件事上慎之又慎,而且教多少,教到什么程度,都是反复斟酌的。孙悟空在烂桃山学艺七年,菩提祖师才决定传他些东西,到传真东西的时候,还是半夜三更,把悟空叫到自己的卧室里传的,这叫“法不传六耳”,不能让外人听了去。后来闹“真假美猴王”,我强烈怀疑,假悟空之所以叫“六耳猕猴”,可能指的就是隔墙有耳的那第三对“耳朵”吧?
第二个原因可能是对祖宗负责。
这些“绝艺”、“绝活儿”,往往是一个家族赖以生存技能,轻易不外传的。民间传说中很多技艺都是“传男不传女”,有些是女人学的手艺也这样吗?这样的手艺传给过了门儿的媳妇儿,但不传给未出阁的女儿。就是怕女儿嫁出去以后把手艺传给“外人”。宋末元初有位黄道婆,从海南学了纺织技术以后返回松江府(就是现在的上海),无私地传授自己毕生所学,至今有民谣传颂“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我们国家历史悠久、名人辈出,但这位民间老婆婆的无私奉献的精神、衣被天下的贡献,千百年来被人们口口相传。
所以秦二爷和罗少保传枪递锏是兄弟情深,有所保留也不比苛求。不过在我看来,他们朝夕相处、拆拳喂招,也藏不住什么。武艺练的是招数背后的东西,那所谓的“后手儿”,不过是演义而已。
况且罗成的枪法本身就不全,难道罗艺还给自己孩子留后手儿了?没有,罗艺自己也没学全。
怎么自家的枪法还没学全呢?且看明天“对花枪”的故事。
轻而扬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