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本书,在年初的时候就放在书包里,陪我一路走过了大连,烟台,淄博,苏州。却未曾翻阅一页,煞有介事的跟九岁孩子炫耀,那孩子觉得这本旧书封面不够鲜艳,书的标题字体不够和蔼,要是有《米小圈》的装帧设计就好了。我觉得孩子的第一感觉是对的,出于对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敬畏,除了把它装点客居的书桌别无用处。
其实并不需要把它拿出来,反正有手机也不会去看这本书。何必彼此辜负呢?可心中总有些许展望:心血来潮翻两页,村上春树早晚是要看的,或许他早晚会获得诺奖。
日本作家的看的最多的竟然是东野圭吾,他的文笔过于克制,不像那些由心出发的笔触写尽人世狗血,心底变态。岛国受到儒家和西方思潮的双重影响,他们的中二而又矜持性格就显得有迹可循。
尽管,下定决心看这本书做了许多心里建设,尽管为了再次熟悉日本作家先期看了一本《克莱因壶》,但是在舟山的日子还是觉得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更值得优先读读。两位对于俄国底层人民的悲悯和讽刺竟然如此相得益彰。在《地下室手记》的书评还模仿的写了一段,当然胡说八道满嘴呓语并不难,也仅仅能代表当时的思绪掠影。
是呀,需要看的书太多,而精力也委实有限。庄周是不是也有相似的困扰,不知道,他那时候应该没有现在的书多,却总能从一株大树,几条游鱼里找到种种顿悟。而上个月看的《复活》,业已忘记男女主人公的名字,只能依稀记得,他们后来去了西伯利亚,好吧,那里的土豆其实并不怎么样。
于是,狡辩了这么久,似乎可以理解不看这本《挪威的森林》的理由了。在从舟山回来的飞机上,拿出一本迟子建的散文看了一半,确实觉得读书其实是一个蛮简单的事情,还是女作家的散文好呀,浅显易懂,感情真挚。毕淑敏,张小娴,三毛,李娟,池莉。甚至《呼兰河传》也可当个散文看。
反倒是女作家的一些小说不对胃口,《长恨歌》一直计划读,宗璞先生的也想读,为此买了四本,也都望而生畏。这一切都是霍达害得,我用没有书签MP4看完了明朝那些事和《穆斯林的葬礼》,跟一个孩子妈推荐后者,甚至为此买了这本书送她,然而,书在她家吃灰几日,她留下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说余秋雨写的挺好,她不懂玉,看不懂霍达。
惨笑之余,也有一个明了的事情:书的好坏不是你是否读它的唯一动力。《撒哈拉的故事》要比《挪威的森林》更让文艺青年爱上旅行和四处感时伤逝。
但是,我仍然下了很大的决心把这本旧书放进了旅途的书包里,私心是很明显的,因为我有三本装帧不同的《挪威的森林》,其余两本都未开塑封。总带着那本旧的仅仅是出于如果有人不慎发现,我就慷慨的送给他,并假模假样聊几句日本文学。然而,现实生活圈子里,并没有发现谁喜欢日本文学,也不知道村上春树。
于是,在列车上,我打开了这本书,也不指望两个小时能看多少页,无聊排遣吧。书的内容符合我的预期,或者说我应该二十岁的时候看这本书,那会没准还能略有悸动。我和村上春树以过来人的姿态回看书里的内容,青涩且惋惜。
好吧,这确实是我看村上春树的第一本书,林少华的翻译倒是第二遭,说实话渡边淳一要比村上春树更直接大胆,也许跟书里主人公的年龄有关吧,青春懵懂不可能大谈特谈性爱,而人到中年的生活里这些却是顺理成章的。至于谁比谁唯美,谁比谁露骨。就要看此刻几岁贵庚了。十来岁的时候觉得《百年孤独》恐怖,看着书里人名就很恐怖。二十来岁的时候来看,荒诞,蒙昧无知真的影响一个大陆,国家,民族的发展。三十来岁的时候再看,是悲悯,其实小丑就是我自己。我们每天都在经历许多荒诞不经的,不可思议的,比如鼠头和鸭脖,比如普里戈金和国防部,比如欣欣向荣的祖国和一事无成的自己。
那时那刻,我一定只是看书,倦了,就看看车外的田园山野。路过鞍山的时候,确实发现了一座像马鞍的山岭,想必此地以此得名。痛恨渡边,理解渡边,成为渡边的心境水到渠成,村上春树说服了我。至于朱砂痣还是白月光。便不纠结了,算了,听听伍佰怎么说。会弹吉他的人都很漂亮,无论伍佰还是玲子。关于玲子,我发现了一种天真无邪的丑恶,那种纯真的阴暗。该死我又想到了唐泽雪穗,人畜无害,以弱者示人的姿态,美丽可爱的外表有许多卑劣的想法。
不同的是:东野圭吾用整本书雕琢这个冷酷美人,村上春树寥寥几笔,就做到了等量齐观。
列车飞奔向前,这本书提供的思考太多了,三个人的友谊如何维系,总要有一个人应该左右联络,免得有一方感到冷落。绿子父亲如何有尊严的活着,正常人的思维往往对病人无法感同身受。自己的小天地贴海报的艺术,该帖美女还是风景海报呢?《申肖克的救赎》里也许能略窥一二。
那个疗养院真的存在吗?是世外桃源还是寂静岭,那个疗养院会不会就是豫章书院的翻版。那个疗养院里的人们精神真的有问题吗?就像安迪的狱友真的都是十恶不赦吗?诚然,带着思考读书往往比带着结论读书更累。于是,车到站了,我也只看了一半,倒是深深的和村上春树的内心近了一些。书里提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赌徒》,我激动的管邻座借了一支笔把书里的这句话记了下来,以重温这些年被赌徒们欺骗的往事,虽然《赌徒》这本书收录在《白夜》里,并且我早已购买,出于和黄赌毒的不共戴天,我还是额外买了,又买了《穷人》,《双重人格》。村上春树懂我的还不止,他好像看见了我的藏书。什么《了不起的盖茨比》,《魔山》,提到托尔斯泰和大江健三郎,以及福克纳。他们的书今年我都有买,曾野心勃勃的计划看多少本书,然而这边《挪威的森林》却跟我辗转多地,回到家里才把另一半看完。
同情直子,她没能逃脱属于她的宿命。
欣赏绿子,她也许只存在于村上的书里。
理解玲子,这个欧巴桑跟我一样烟瘾很大。
至于渡边,他也许还需要成长,这本书里的基本情愫饶雪漫和琼瑶也写的出来。只不过村上加了在这些情愫里面加了一些调料,酸甜苦辣,读者也许能后知后觉,咂摸出味道。
是的,这并不是一个很深刻的读后感,毕竟只读了一遍,也只能说这些,期间还罗织了杂七杂八的东西。好在,家里还是有许多村上春树的书,余生也许不长,尽量看看吧。至于学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得到也也许就是一个个稍有波澜的旅途,一个满是烟蒂的烟灰缸,一个对于生死的另类看法,也希望我和敢死队一样爱清洁且生活有规律且热爱运动。身边有这样一个朋友该多好。
我相信,以后我会买一套村上春树的集子,那么这本《挪威的森林》应该就有四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