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惟仁之为守,惟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变化代兴,谓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其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其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以至其诚者也。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善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不形则虽作于心,见于色,出于言,民犹若未从也;虽从必疑。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类至。操之则得之,舍之则失之。操而得之则轻,轻则独行,独行而不舍,则济矣。济而材尽,长迁而不反其初,则化矣。 ____ 《荀子·不苟》 09
这一段荀子就讲了一个“诚”字,什么是“诚”?诚,【说文】信也。【广雅】敬也。【增韵】纯也,无伪也,真实也。【礼·乐记】著诚去伪,礼之经也。【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注】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只有对自己诚实,才可能对他人真诚。
这一段特别长,而且都是常用字,所以很多翻译都很随性,往往前言不搭后语。其实,段落中的句子多,句读和断句都是破费脑筋的事;越是常用字,越难准确把握它的本义。因此,要理解这一段其实是不容易的。文章比较长,没有耐心的,可以略过下面的解读,直接看最后的译文。
逐句解读: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
善者,大也。君子养心最重要的是真实不伪,即“诚”,做到了“诚”,其实就没有其它的事需要做了。
惟仁之为守,惟义之为行。
守就是不能再退了,再退就完了,所以守的是底限。因此“仁”是我们应该坚守的底限,“义”是我们行事的准则。
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
内心诚实,还能守住“仁”这个底限,那么做人就有了基本框架了,不会豁边了,那么行事就有了主宰,有了主宰,那么遇到什么事都能融会贯通,驾驭自如,而不违背礼。就是说一个人诚实不伪装,又有爱心同情心,那么处理任何事都不会犯错误了。
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
内心诚实,然后凡事都能按照“义”的准则行事,那么做出来的事肯定是正的,一定是合乎道的,合乎道就能辨别是非,明白了是非,那么无论行事方式怎么改变,都将是合乎礼的。就是说内心诚实,又遵守道义,那么做出来的事情肯定是合乎礼的。
变化代兴,谓之天德。
变,同类之间的转变,如蝌蚪变青蛙,蛹变蚕等,所谓从有到无。化,新种类的产生,所谓从无到有。代,更也,替也。更新。兴,起也,盛也。变、化、代、兴,说的都是一件事,内涵稍有不同,泛指万事万物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发展变化。这就是天德,就是大道。
天不言而人推其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其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
天空不用说话,人们也会推崇它的高远,大地不用说话,人们也会推崇它的深厚;四季不用说话,百姓也知道春夏秋冬的循环更替。
夫此有常,以至其诚者也。
天地四时的这种永恒,源自于它做到了诚实不欺。至,达到,做到。
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
这里的“至”,不能译为“极”,否则就是圣人了,而不仅仅是君子。君子具备美好的德行,默然不语而能教喻他人,不用施予恩惠而人愿意与之亲近,不用发怒而又威仪。人们之所以遵从君子的教令,因为君子独处时也重视自己的言行,因而他的德行自然而然就由内而外的散发出来,不需要外在刻意的做作。所谓慎独,独处时也是诚实的,『说文解字注』慎,谨也,未有不诚而能谨者,故其字从真。
善!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不形则虽作于心,见于色,出于言,民犹若未从也;虽从必疑。
对了!要做引导人的君子,不对自己诚实就没有独立的自我,没有独立的自我,就没有做人处事的原则框架。没有这个框架,即使你心中懂得,通过表情展露出来,用语言叙述出来,百姓仍然不会遵从你,即使遵从也必然心中怀疑,对你缺乏信任。
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
天地因诚实而伟大,不诚实它就不能化育万物;圣人因为诚实而智慧,不诚实他就不能教化万民;父子之间因为诚实而亲密,不诚实就会疏远;君主因为诚实而尊贵,不诚实就会被人轻视。周幽王就是反面教材。
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
诚实是君子必然坚守的,也是理政和履职的根本。
唯所居以其类至,操之则得之,舍之则失之。
类,本义是种类,是具有共同的某些特性把他们聚集在一起。“类至”,就是同声相和,同气相求之义。具体到做人行事,就是共同的准则把同类的人和事凝聚在一起,就是上文所说的“天地和万物、圣人和万民、父与子、君与臣”。正如《论语·缁衣》上孔子说的:“下之事上也,身不正,言不信,则义不壹,行无类也。”【疏】言行之无恒,不可比类也。类,比也。【礼·学记】知类通达。【注】知事义之比也。
操之舍之,之,诚也。得之失之,之,类也。持守诚实,则同类相随,背弃诚实,则同类就会离你而去。
操而得之则轻,轻则独行,独行而不舍,则济矣。济而材尽,长迁而不反其初,则化矣。
持守诚实,那么同类相应是很自然的事,为什么呢?荀子一开始就说了:“致诚则无它事矣。”只要诚实,得到同类是很容易的,那么慎独对自己诚实就会推广开来,如此坚持不懈,事情就成功了。然后大家都能人尽其才,长此以往,人就不会返回到恶的本性了,天下教化就实现了。初,就是本性,荀子认为人性本恶。
全文通译:
君子养心最重要的是真实不伪,即“诚”,做到了“诚”,其实就没有其它的事需要做了。“仁”是我们应该坚守的底限,“义”是我们行事的准则。内心诚实,还能守住“仁”这个底限,那么做人就有了基本框架了,不会出格了,那么行事就有了主宰,有了主宰,那么遇到什么事都能融会贯通,驾驭自如,而不违背礼。内心诚实,然后凡事都能按照“义”的准则行事,那么做出来的事肯定是正的,一定是合乎道的,合乎道就能辨别是非,明白了是非,那么无论行事方式怎么改变,都将是合乎礼的。
万事万物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发展变化,这就是天德,就是大道。天空不用说话,人们也会推崇它的高远;大地不用说话,人们也会推崇它的深厚;四季不用说话,百姓也知道春夏秋冬的循环更替。人们相信天地四时的这种永恒规律,源自于天地是诚实不欺的。
君子具备美好的德行,默然不语而能教喻他人,不用施予恩惠而人愿意与之亲近,不用发怒而又威仪。人们之所以遵从君子的教令,因为君子独处时也重视自己的言行。对了!要做引导人的君子,不对自己诚实就没有独立的自我,没有独立的自我,就没有做人处事的原则框架。没有这个框架,即使你心中懂得道的意旨,通过表情展露出来,用语言叙述出来,百姓仍然不会遵从你,即使遵从也必然心中怀疑,对你缺乏信任。
天地因诚实而伟大,不诚实它就不能化育万物;圣人因为诚实而智慧,不诚实他就不能教化万民;父子之间因为诚实而亲密,不诚实就会疏远;君主因为诚实而尊贵,不诚实就会被人轻视。
诚实是君子必然坚守的,也是理政和履职的根本。同声相和,同气相求,圣人、父亲、君王只有持守“诚”,万民、儿子、臣子才会响应,否则他们就会转身而去。只要持守诚实,那么同类相应是很自然的事,那么慎独就会推广开来,如此坚持不懈,事情就成功了。如此则大家都能人尽其才,长此以往,人就不会返回到恶的本性了,天下教化就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