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作业批改情况:
很多小伙伴的作业有小谬误,但是老师批改时没有指出并纠正,老师希望随着学习深入,大家能自己掌握。
简单回顾上节课内容:
上一堂课,我们学习了小说的开头、结尾、尤其是中间部分,重点分析了小说和故事的区别,故事情节和故事核的概念,这些要素。我们在看小说的过程,看完开头、中间、结尾部分,所遇到的元素。也是我们看完后小说后,需要用心体会有什么感受的元素。
人物
小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人物,其次是情节。
如读《红楼梦》,高中时候看的,很多情节可能忘记了,但是人物记得住。
如《悲惨世界》所讲的情节大多数都忘记了,但是主人公杨·阿让的精神一直记得。
人物对小说来说非常重要,尤其是短篇小说。长篇小说也是,用事件、要素丰富人物。
人物对短篇小说来说,不宜太多,太多不好。
有些小伙伴在开头六七百字的内容就出现五六个人物,会给人非常混乱的感觉,特别是用全知视角的时候,让读者没办法进入,不知道谁是主角。短篇小说最好是两三个人物,其他人物当做工具人,只是为了情节的需要出现而已,主要人物两三个就好了。
如《孔乙己》,人物是孔乙己、店小二(叙述视角的我)、店老板,其他的小孩,其他在店里面嘲笑他的人都属于工具人的形象。写短篇小说主要刻画好两三个人物就行了。
如《断魂枪》人物沙子龙、孙老头,大徒弟三个人。其他人要不不出现,要不顺带出现而已,如那些看客。
短篇小说像在一块石头上雕刻某个人物的头像,只要刻画出人物的整体形象,不用管穿着,周围有什么人物的衬托,就像匕首一样,很短,重点突出某个重点,短篇小说突出两三个主要人物,其他的次要人物、原型人物,扁平人物都不重要,主要写跟主要矛盾冲突关系紧密的人物,其他的可以不写。
怎么刻画主要人物?
很多人说,我写了很多小说,都觉得人物不够立体。
不管读还是写,都要对这个人物非常熟悉,就要让这个人物像自己生出来的一样,非常了解,要列一个人物小传。开始写的时候,可以不知道人物特点,写完的时候,要非常清晰。当别人问的时候,要答得出来。
如问一个文友:你的人物是哪里人?他说是北方人。但是这个人物说话方式是南方人。这个人物的说话方式就与形象不符合。
我们在自我训练阶段,不管长篇,还是短篇,可以对人物列一个清晰的小传。分析小说的时候,也要列出来:长相、年龄、身高,着重、口头禅、哪里人、喜好,经历。在写作的时候,这个人物会不断丰满起来,在写下一篇的时候,会和这个人物有所不同,在写的过程中不断拓展人物的写作功底,建立人物世界。
这是比较好的方法。
写完自己的小说就要问自己,自己的人物叫什么,有什么喜好,口头禅是什么(没写出来,也要知道有口头禅,可以安上一个,在写的时候,会想安上去合不合理)。
结构(框架)
我们在写小说前,会思考小说整体感觉是什么,思考小说的结构、框架。即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怎么把故事讲出来的,就是小说的结构。
小说结构一般结构是开端、发展、结果。这个比较笼统,没有太大借鉴意义。
作家写小说,结构不会统一的,就像树干的分支,向哪个方向 怎么分,是不同的,但是,会有比较集中的几种类型。
有这几种结构类型:
一、线性结构。
1.单线。小说是对时间艺术的描述,任何小说都不能超越了时间,按时间先后顺序,按事件因果关系组织小说结构,是单线。如悬疑小说,发现案情、调查、抽丝剥茧、发现真相,就是这种线性的表达。小说不止单线这么简单。
2、复线结构,也叫双线,复线,也有三线或三线。如《三国演义》不止有刘备的叙述视角,也有孙权的多线,曹操的,无论双线还是三线,都是多线,有主副线,交叉式的,穿插两三条线,也有交叉式的复线。
3、平行式。如叙述男主人,同时叙述女主人。这是线性结构。
线性比较常见,90%都是这种。
二、网状结构——蜘蛛网,以人物的心灵为中心,以人物的心理活动为辐射方式,主要用于意识流小说,突破了一定线索的时间线,凸显人物的心理、想象、直觉、梦境,像网一样撒出去。
三、画面式结构——章节是一幅画一幅画连缀起来,通过景物、场景连接起来的画面组合,比较新颖,在乎场景,不在乎人物形象。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的新小说,看起来新,更像炫耀技巧,画面给人一种电影的蒙太奇手法展现主题,第一章可能是战争场景,第二章可能是某个城市场景,第三章可能是下水道场景,这些场景没有关联,以同一个主题串联。《庆祝无意义》可以看看。不太重要,不重点讲。
四、象征结构——整个小说围绕形而上抽象概念、意识、观点思想展开,有一定的象征性。
卡夫卡《变形记》一个人变成甲虫是不可能的,是象征的。
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人在战争时被劈成了两半,一半在一个地方过一种生活,另一半去另外一个地方过另一种生活,这种按不同形式生活,现实不可能的。比较有意思。
记住卡夫卡的《变形记》就行。《蟑螂》和《变形记》差不多。
五、摇摆式结构——应该有听说过,高中学的《变色龙》就是摇摆式结构,像古老的挂钟的钟摆左右摇摆,在叙述上左右摇摆不断推进,让文章看起来非常活泼,一波三折,情节跌宕。《变色龙》围绕政治狗是谁的,一会儿说狗是将军的,就对它好,一会儿说是哪个夫人的,一会儿说是哪个酒鬼的,就要杆它走,人们的对待方式不同,就是这种摇摆式。
六、对话式——小说没有叙述,全部靠对话方式写作。
如海明威《桥边的老人》全文都是对话。
七、延迟式——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读者的心理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隐藏在游戏里面,把一切都设在迷局中抛出来的,适合悬疑小说,让真相一步一步延迟到结局,让期待往后推。
八、突转式——表现在小说的结尾方式,像突袭感,给人心理上的感觉,突转式是情节上的翻转。
九、故事套娃形式——俄罗斯套娃大的套一个小的,这种形式就是大故事里面套小故事,小故事里面套微故事,如《一千零一夜》就是这种,一个故事连接到另一个故事里去。
更多倾向于用线性结构,也多用复线形式,主副线,交叉等形式都好。
每一篇小说都有独特的结构,不能完全概括完。
只要你喜欢,就可以借鉴结构来写。不是借鉴情节。
题材
小说讲的是哪方面的内容,不是每一个题材都适合写小说,看了100篇小说写了形形色色的故事,集中在哪些方面,哪些没有写,都可以去看。
作家写的都是自己熟悉的题材。
沈从文写湘西,高伟写高密,陕西作家笔下的陕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题材领域,不要担心没什么可写的,可以挖掘自己身边的题材。
徐则臣写海宁一带,如花街就是他自己的家乡,他北上写大运河,都有自己的特色。
写小说要找到自己的题材范围,深挖下去,自己的故乡,自己生活的城市。南宁、上海、北京、新疆、东北,都有不同的内涵,要关注题材。
叙述
作者怎么写的?关注叙述。
1.叙述理解为讲述,如我们与朋友线下聚会聊事情,讲故事也好,吐槽也好,会讲述事情,表达情感。
要分析叙述视角:简单理解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复杂一点,有十几种,如全知视角(上帝视角),人物说什么,做什么我们都知道,可以用她,他来叙述。还有固定的第三人称视角,他,如张三,一直用他来写,就是固定视角。还有旁观者视角,比较复杂。
提醒:在看小说时要分析叙述视角。
如《孔乙己》,叙述视角为什么不是孔乙己本人,而用旁观者,店小二“我”的叙述视角写,不是主角,也不是作者,而是旁观者,配角的视角。
2.叙事节奏——哪个地方快,哪个地方慢。
短篇小说更喜欢看娓娓道来,娓娓道来节奏就是慢节奏,小说尽量慢一些,不是表达的慢,“他走了”简单的一句话,为了节奏慢,加很多限定词,显得拖沓,和节奏慢不一样。
娓娓道来的感觉要出来。
与开头提速有点儿冲突,其实不冲突。提速是快速进入主题,讲故事的节奏要舒缓,节奏就会慢下来,和开头提速综合起来。、
当需要繁复时,不要繁复,重点突出某一个细节。情节内容很多,不必面面俱到,只要突出某一个细节就行。
很重要,也很难的一点:主题,即意蕴。
没有主题,有也很浅显,要不是爱,爱而不得,大团圆结局,甜蜜的爱情。
主题,从大角度,就是爱、恨、复仇、成长、人格尊严、人性、勇敢,坚毅、苦难等品德类的。
从大角度,不管什么作品,都是这些类型,无论长篇还是短篇。
但是写的时候,要挖掘大主题里面的小主题。
余华写《活着》的苦难,《平凡的世界》也是写苦难。苦难不一样。
《活着》亲人一个一个离世,生离死别的苦难,面对死亡的苦难。
《平凡的世界》生活的苦难,未来希望破灭的苦难感。
总结出来苦难的类型,《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罪与罚》的苦难,人的善恶冲突的苦难《悲惨世界》的苦难,阅读了同一类小说,分析了不同的苦难,头脑中的意识就出来了。
思想不够深刻,人生感悟没有,阅历不多,就要通过阅读小说丰富自己。通过阅读分析,经历,如也要写苦难,写死亡的苦难,人面对死亡时的自我坚强。如遭遇疫·情,邻居、兄弟死了,主人公也经历了鬼门关。
读小说分析主题,用本子记下来,写苦难是,就会很少从大主题呈现,而是从下面的小分支体现。
看宫斗剧,小人物的斗争都属于权利的范畴,但是,这些都是不一样的,但都是权利的范畴。
我们一定要学会分析主题,思考主题,思考多了,就明白了,看到素材,很快就打通了。
马伯庸《长安的荔枝》为什么看到荔枝就能构思出这篇小说,用了十几天就写了出来,表现小人物改变历史,改变命运的小说。
主题,需要自己摸索,从自己熟悉的题材提炼,从小人物的命运,悲喜,坚强软弱,写作者的应该有的人文关怀,显示小人物的命运。
语言
从语言表达方式感受语言差。怎么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怎么改变?让语言符合书面语,小说的书面语与平时文雅的书面语不一样,和平时和朋友讲故事也不一样,有一定的典范式,语感,语言方式不同,每个作家的语言方式也不一样,每个作家都要自己的语言风格。
莫言,爆炸式的,采用各种感官的写法,句子非常繁复。
汪曾祺,简短,文雅。
怎么培养语言风格,学习自己喜欢的作家的,喜欢卡夫卡,喜欢如村上春树,喜欢哪个网文大咖的,学习他。如春上村树,有点像像东野圭吾的。春上村树有自己的风格,他首先建立在日语书面语基础上,加上翻译风格,就形成了他这种清新,轻盈的笔调。不要怕学得像,测评、从学得像到学不像,慢慢学就形成了自己的语言风格。
总结,讲了人物、结构、题材、叙述、主题、语言
目的:通过用理论解读作品,指导写作。
下节课,重点分析《露天电影》。
作业:整理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