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阅读了王荣生教授的《阅读教学的设计要诀》这本书,我感慨万千。第一章的第一节这样一句话“中小学语文课的绝大部分课时都用于阅读教学”,更是让我感到羞愧。反思去年的教学,我觉得我把大部分经历投入到了古诗文教学上,每首古诗赏析让孩子们背了那么多题,竟然对现代文阅读的重视程度不够。
今年我特别重视现代文阅读,虽然我绞尽脑汁总结答题思路或格式,可是效果并不明显。我在这本书的第10面,11.面找到了答案。
第10面举《藤野先生》为例,如果作为孤立的语篇,会被理解为“赞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德”。如果联系文章的出处《朝花夕拾》,便明白鲁迅先生所表达的其实是“藤野先生给我唯一温暖的日本留学经历,以及我在这段时间里的思想变化历程”。可见我平时教学中没有做到联系语篇的具体语境。
我带领学生所做的阅读就是单纯的“为阅读而读”,学生似乎了解了文意,能复述、转述,概括,或者还能延伸课文的“思想教育意义”,比如“高尚品德”“奋发精神”……
比如我们本次月考的阅读理解《沉重的土豆丝》一文,根据时间顺序,讲述高中时母亲偷看我的日记给我做土豆丝,结果我变得叛逆,引发了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休学。直到24岁生日那天,我才知道原来土豆丝事件对母亲也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母亲为此还曾想过自杀。那天我震惊极了!
如何理解“沉重的土豆丝”中“沉重”一词的含义?
大部分学生只是简单地阅读一下原文,就回答:表达了母亲对我深深的爱。
阅读理解时好多学生答案都是空洞的,正如书中所说,空有“篇章格局”,未能建立“情景模型”。
如何改正?
书中如是说“光有连篇的篇章格局不足以促进“从阅读中学习”,读者还必须尽可能把篇章表达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建立情景模型,才能保证学习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