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6岁的年纪,爸妈变得格外开明,我想做的事情不再过多地干预了,给给建议之后加上几句叮嘱,最开始还会被这种开明所感动,后来慢慢懂得这大概是父母的一种妥协。与其继续扮演家长的角色,不如机智地过渡为朋友甚至是伙伴的角色,更让彼此轻松和安心,哪怕心里清楚,对儿女的信任,始终是一种冒险,因为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都只是孩子,放其外出闯荡,洒脱的表面之下,心里始终是千丝万缕的牵挂。
小时候,爸爸很专制,严厉得有点让人害怕。反正从小学开始,小伙伴或者同学从来不敢来我们家找我玩,因为爸爸总是黑着脸,像严肃的班主任或者校长一样让人心生畏惧。我一直无法理解为什么爸爸总是一副凶巴巴的样子,每当我说我要去做什么,或者去哪里玩,和谁一起玩,大部分时候都会得到爸爸一副不行就是不行,没商量的余地的回应,内心总是很受伤,觉得爸爸太凶了。后来妈妈和我说,其实爸爸是个特别没有安全感的人,还不擅长表达爱,内心总是希望我们乖巧地在家,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只是要在家的范围内,在家人的目光内,确保没有危险,不会有伤害。这种保护过于极端,可是却是情感内敛的他表达爱的一种比较极端的方式。
成长过程中,我们兄妹几个对这种专制和严厉嗤之以鼻,只是,后来,越长越大,爸爸逐渐变得温柔和宠溺,而我们也逐渐地理解了这种成长记忆里的专制和严厉是父爱的一种笨拙的表达方式,还好我们都能会心一笑,清楚地知道我们不会将它传承至下一代。
父母之爱本来就应该是柔和和灵活的,多余的惆怅和必要的妥协应该由大人来承担,因为小孩子总是比较脆弱的。读得懂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年纪,也预示着差不多,我们也准备好为人父母了,大自然真美妙,思想成熟了,身体也到了孕育后代的最佳状态,这种平衡和和谐是人类生生不息的秘诀吧。
总是羡慕青春偶像剧里,平凡又幸运的主角多半有一对好玩的父母亲,特别是在台湾偶像剧里。可爱又有点二的爸妈,总是像朋友一样调侃自己的子女,甚至鼓动青春期的子女要勇敢地把握自己喜欢的男生女生,一种“我们家孩子真棒,有喜欢的人了诶”的自豪感,反倒让子女主动卸下青春期叛逆的防备,受了伤之后会主动寻求爸妈的帮助,这样的生活总是充满欢乐。似乎他们总是明智地知道与其让子女背着自己独自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不如成为军师,成长教育应该是全面的,包括情感,学会爱和被爱是漫长人生路上的一项必修课,能够参与其中,好幸运。
中国人对表达总是偏向于含蓄,这是根深蒂固的一种中国文化。所以古代府宅的建筑风格总是大门、侧门、小门均设,一道拱门又一道拱门里,亭台楼阁假山花园虚实相掩,更是推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美。
读过不少书,对现象背后的原因总是有一种潜意识里的主动思考和分析,对于生活中的疑惑倒没有严肃地发问,只是慢慢地,某一天好像突然弄懂了很久之前的一个问题,某一天突然又想明白了另一个问题,这大致就是阅读的另一个意义。
所以爸爸表达爱的方式很含蓄,小时候不懂,现在懂了,想想爸爸成长的时代背景,便也理解了,那个时候,义务教育都未普及,情感教育更是不完整的,甚至是缺失的。我天生是个比较浪漫主义的人,爱和喜欢都不刻意隐藏,所以不停尝试用更为直接和外露的方式向爸妈表达爱,用实际的行动告诉爸妈,爱可以很直接地表达,表达爱不是一件尴尬的事情,如果心里觉得想念和感谢,就应该要说出来,这是彼此的力量,更重要的是,要鼓励我们去尝试和冒险,有时候我们宣布我们要做的事情,只是想从他们那里得到建议和肯定,世界没有这么可怕,我们也没有这么脆弱,不要因为担心而否定我们的很多想法和计划。
所以念高中,念大学的时候,便时不时会编辑长长的短信,向爸妈表达爱和感恩,遇到问题或者对校园生活有一些想法的时候,也主动寻求帮助和建议,从中获得不少力量。慢慢地,爸妈也学会了和我平等地交流,像个大朋友,偶尔对生活吐吐槽,也正是这样,陪伴爸妈走过一些他们觉得比较难过的日子,我也觉得很幸运。 我想子女和父母相爱相虐的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却不是唯一固定的,要对爱的人多一点信任和耐心。
现在,生日的时候,能收到爸妈的电话和短信,“宝贝,我也爱你”,这样的字眼,平凡又宝贵;有计划或者遇到问题的时候也能得到他们的帮助和建议,这是我们共同成长和努力的结果。
今天是猴年大年初一,愿爸妈在这一年里健康、平安又快乐。
祝愿天下父母平安快乐,时光要温柔地对待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