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营第一天立下了自己30天的flag:坚持每天打卡,为成为职业读书人努力,希望将来自己能够转型成功。
训练营结束时回看自己当初立下的flag,真的坚持打卡了30天,课程开始时,我给自己的目标是按阶段二,成为一名职业读书人,现在课程结束,居然有种我也许也能做到第三步的感觉。只能说这30天的课程简直让我有种在飞的感觉。当然课程结束后,自己回顾了自己的知识面和经历,得出结论:咱还是先落地,一切都要从夯实基础开始。
正式技能授出前准备好了阅读打卡的工具本,开始正式学习,当时的心情是兴奋的,终于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可能因此而变现,甚至能够找到我的人生目标和想要的生活状态。
老师在先导课的时候告诉我们,所有的学习的过程都分三个阶段,对应本课程就是:1.先在舒适区里学会高效阅读,2.在学习区建立写作体系,3.在恐慌区进行深度创造。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我能够杀到哪个层面?
先导课中提到人的“本质=信息+模式”贯穿整个课程:你的信息量有多少,你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如何,决定了你能做什么样的事,做到什么程度。
第一阶段,我在舒适区,学会了高效阅读,虽然比理想状态还差很多,但是相比于从前,一个月读不了一本,或者好不容易读完了,完全忘记具体的内容是什么,只留在脑海里一点模糊的印象,那时候还自己安慰自己,虽然不能记住,但是已经内化到我的脑海里,潜在的影响着我的思维和行为。
但是学习以后,发现自己的安慰就是借口,通过学习,完全有可能高效完成一本书的阅读并且记住书的内容。
掌握高效阅读的武功秘籍,在课程中学习了五种阅读法:
1.倍速阅读法:通过去声音,调整眼球焦点,快速扫视进行阅读,目的是要快速把握住一本书的内容。刚开始练习时,第一次测速是500字每分钟,第二遍测速800字每分钟,当时给自己立下的目标是1000字每分钟。现在我又用秒表测了一下,阅读速度是1000字左右每分钟,在反复的阅读中达到了目标,真的是一件很棒的事情。也许我还可以再立更高一点的目标,1500字每分钟。
我阅读的速度大大提高了,可是似乎看完只剩下一个大体印象,重点却总不住,这时候就要运用下面的阅读方法。
2.苹果阅读法:适合于非虚构类书籍。苹果阅读法要求1个小时解锁一本书,带着问题进行阅读,阅读过程中抓取关键词,阅读结束后根据关键词来解答开始的问题,这个需要先倍速阅读法快速浏览一遍,了解书的内容,并由此知道本书能够解决什么问题,这样才能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可以快速梳理书的框架。值得注意的是,一次只捡一个苹果,心无旁骛,如果还有其他问题,可以进行第二次阅读。我也相信一本书花五小时读五遍比花五小时读一遍的阅读效果高很多。
3.卡片阅读法:积累素材的主要方法,将书中打动我的原文抄下来(我见),并对于这段话写下我思,按照智、慧、聪、明的分类方法,把卡片进行分类,最好能够记住所写的卡片,在以后的创作中能够应用起来。卡片就是一个小的创作单元,如果每天写三张,一年下来,大概有1000张。结营时积累了卡片18张,到现在(7-16)有26张,远远不够,继续积累。
4.主题阅读法:用上述3种阅读法拼接后而成,在一段时间内对一个主题的多本书进行阅读,短时间内迅速掌握一个领域的知识。变身知识引擎,提升自己的自学能力。应用这种阅读方法可以进行列书单,按照有用、有趣、有料来列书单。计划先把书柜上现有的儿童教育类书籍阅读一遍,目前已经读了《当我遇见一个人》,正在阅读《孩子,挑战》,书单里还有《为何家会伤人》《父母效能训练手册》《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捕捉孩子的敏感期》,有些是已经读过的书,但是完全不记得具体内容了。
5.费曼读书法:解决专业问题的利器,让人能够快速在某一个领域精通的神器,目前还没有大段时间来进行此项练习,以后一定会尝试解锁专业书籍。
每种阅读方法都有它的特点,根据不同目标综合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学会读书的方法了,那么如何进行选书呢?
选书的时候要抓住几个关键点:1.读文学经典、阅读经典(大师作品、科幻、古文、西方文学经典);2.读人物传记(最好是自传、官方认可的版本、豆瓣高分版)3.读一些有口碑的杂志;4.读一些“解码”书。
仅仅输入没有输出,不能体现到底自己记住了多少,又有多少成为了自己的内功,所以每天在作业区练习就是一个输出的过程。
作业写过推荐语,预测过2019年的热门书籍,以及练习列书单,虽然完成的质量很不怎么样,但在整个实操过程中收获了惊喜。原来很多以前觉得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我还是可以做到的!关键是要开始去尝试,并且坚持,才能收获惊喜。
所以当时虽然每天都是凌晨补卡,一天就睡五小时,身体都在告诉我该睡觉了,但是因为能感觉到自己又比早晨醒来的自己进步了一点点,还是内心充满喜悦的。
第二阶段,我进入到了学习区里:这一阶段开始教授我们如何进行创作,从务虚(带领我们体会文字之美)和务实(市场上常见的读书类稿件模板:书评、精读文章、分销文案)两方面进行讲解。分成三个部分。
先给我们建立创作的骨架:抛弃套路,回归创作初心,创作最小单元、建立创作回路。
在给我们讲解创作的肌理:文气、文心的重要性,如何用“英雄之旅模板”讲好故事。
最后进入到创作实战:写书评、分销文案、精读文章。
【创作的骨架】
进行创作的第一步:先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通过追寻自己的写作初心——试图去创造美,在课程作业里写下了自己的写作宣言:大量阅读优秀美文,持续高质量输出,积微成多,坚决不许偷懒和放弃。
用卡片法来进行写作的方式很新奇,也很让人期待,纳博科夫的创作只是对画面的空白进行填充,所以很想赶快多积累一些卡片来进行创作,从量变到质变,每一次小小的创作最后就能汇总为一篇完整的文章。这样的创作方式,将写作的难度降低,不费时间,而且很能让自己产生成就感,于是更加愿意这么去书写。只是可惜到目前为止,仅仅积累了18张卡片,继续持续积累,从最小单元创作开始练习。
课程中小冰老师给我们讲述了最硬核的算法:创作回路。即写出一张卡片,知道如何写出,别再忘记,如此往复。
【创作的肌理】
文气文心非常重要,它可以让人享受到文字之美,语言的本质就是思维,调整语言的美就是塑造美的思维。创作不仅要我手写我心,更要让自己融入主流文化,通过研读经典和名著,才能把自己融入主流文化。如何提高文气?用费曼读书法反复读、背诵,并站在大师的肩上帮助我们来消化和理解。
之后的课程是告诉我们怎样写故事?使用英雄之旅模式来讲好故事。英雄故事大概分为三个部分,启程、启蒙、归来。
1.启程:平静的生活,收到召唤,拒绝冒险,智者提供建议,鼓励,主人公出发
2.启蒙:考验、朋友、敌人出现,获得成长;最危险的敌人接近,要和新伙伴一起面对;决战;成功打败或逃脱困局,获得奖励。
3.归来:带着奖励踏上归程;这段经历让英雄获得新生;满载而归,回归平静或迎接新的挑战。
这种经历适用于各路英雄,它是一种自然逻辑。当然,如果这个模式太过宏大,可以简略一点,有mini版的英雄模式:
励志类:起点低,过程苦,结果好,能复制,效果好;
情怀类:少年得志,跌入低谷,重拾初心,慢慢来比较快;
专业类:小梦想,被质疑,遇恩师,成就他人,获得认同。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英雄之旅,在上交讲述自己的英雄之旅时的作业时,我竟然没有串联出一个完整的英雄之旅,要硬来写一个的话,那这个英雄之旅仅仅只开了个头,仍然停留在拒绝冒险阶段。原来我的一生都过得如此平淡无波,从来没有为了争取什么而费尽心思,有了困难只想退缩,龟缩在一个安全地带,幻想着。我想学习了这门课程以后,也许能续上这段未完成的旅途后面的内容吧。
英雄之旅可以用于三个层面:1.自己文章里;2.自己人生里;3.自己产品里,帮助用户完成他们的英雄之旅。
知道了写故事的模板以后,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美的文字呢?要有风格,风格怎么获得?我到底适合什么风格?我们可以站在大师肩膀上来学习,怎么站在大师肩膀上进行写作?多阅读,而开始起步的我可以按照老师在课程中说的先在学习区建立自己能完全消化和理解的写作风格。
初学者能理解的写作风格当从古典风格开始学习:古典风格的目的是呈现不偏不倚的事实;特点是表达清楚、简洁。所以老师总结出来古典风格写作的七个坑,避免了这七个坑,古典风格自然就出来了:
1.避免滥用元话语(句子中的标记语言,最典型的就是清单体)2.避免大谈自己的专业,而不是直接进入主题(解决问题,而非展示专业);3.避免用模糊词汇(“据说、看似、某种程度上,显然、几乎……”),写作的一个使命就是解决信任问题,时刻记住特点是简洁、清晰;4.避免使用陈词滥调;5.避免使用抽象的名词和概念(两种:性度力(安全性、可信度、影响力)、官僚体(水平、模式、观点));6.避免使用僵尸名词,可以多用动词;7.避免不关心读者,要用用户思维:“与你有关,对你有用”。
古典风格只是一种风格,练习熟练之后,可以再尝试适合自己的风格创作。那我的风格是什么呢?多阅读寻找吧,反正风格也不是模仿能出来的,慢慢来,在阅读和输出的体会中找到自己的风格,“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创作实战】在此阶段的创作实战部分,学习了书评、分销文案、精读文章。
书评的学习:让我了解到使用写作轮盘这个工具来进行书评的创作,包括其他形式的文章的写作。
写作轮盘包括的环节有:目标,读者,头脑风暴,组织,写初稿,修改。它打破了线性结构,可以从任何一个步骤为起点进行创作,创作变得自由。
1.目标:针对某本书发表自己的见解(多有趣,多成功,或者多无趣)
2.读者:站在读者角度思考,提供信息+表明态度。(透露书中有用的、有价值的信息,吸引阅读欲望;或者帮助排雷,说明讨厌的原因)(重点是要勇敢的公开表述自己的态度)
3.头脑风暴:锁定要表达的内容(看苹果阅读笔记或者阅读卡片,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要表达什么内容,该如何表达?)
4.组织:把整个文章的布局组织起来(可以先按照“开头介绍书的基本信息:作者、标题,出版信息等、中间讲述书中的精彩部分并进行深入说明、结尾总结自己的观点,是否值得阅读”的模板来写,创作熟练后可以摸索出属于自己的模板)
5.写初稿:一鼓作气按一定的组织框架写出来,讲究快写慢改,对于想表达的内容要有所取舍。
6.修改:最重要的部分,可以避免最基本的错误,理想状态是将文章放下一两天再来修改。可调节的实际修改状态:至少让自己和文章分开一小段时间再来修改。
要点是保证每个环节花差不多的时间与精力。感觉学到了一个秘笈,但是欠缺练习,想象中非线性的操作好像很难,因为思维已经是从起点到终点的习惯,需要练习来强化这方面的理解。
写分销文案,因为是让用户看到你的文案能够产生想要买的冲动,所以需要掌握用户的基本心理学效应(影响用户购买的底层心理机制),写营销文案的必读书《影响力》中提到的六个影响力法则:
1.互惠法则:别人给我们好处,我们就会尽量回报;应用:你想获得什么,就必须先付出什么。
①主动去看别人文章,认真评论;②多在群里交流链接;③多在社区曝光产品;
2.承诺一致:每个人都有言行一致的愿望;所以我们在起步阶段就推荐一个作者的作品,始终言行一致,扩大影响力。
3.权威法则:人们有一种天然服从权威的心理;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法则在创作时,自然引用更多的名人名言,以增加权威和可信度;在推广产品时,一定要自信,把自己的形象树立的更高一点。
4.社会认同:从众心理;写文案时写清楚多少人看过这本书,多少人喜欢这本书,多少名人推荐这本书。
5.喜好法则:比较偏好原理。先说几本你讨厌的书,然后再对比你要推荐的那本书,比较中找出它们的不同,让读者对你要推荐的那本书的好感度增加。
6.稀缺法则: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感,更能激发人的行动力,找到冷门好书(扩大阅读量),推荐价值洼地,推荐指数会高,显得稀缺。在起标题时也可以应用这个稀缺法则,如“错过这几本书,你可能少赚……”或者“30岁前不读……你就会……”,通过对失去的恐惧,让人产生想要的欲望。
本来还是经典模式,但是在写分销分案时,需要调整语言风格为种草模式:1.亲身经历:能吸引人看,能增加信任;2.私密化沟通:制造我和你,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语境。
总之,写书评的目的是让人喜欢你,写分销分案就是让人信任你。
精读文章是最难的部分,它是精读几篇文章后原创的美文,需要将前面所学的阅读板块和创作板块串起来。打造读书类IP。可以按照1.按某种特定的文化需求来定位;2.按照某个主题,持续的写;3.按某个产品类型,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持续地写。
写精读文章的两个心法:1.去清单,反模式;2.重密度。
精读文章mini版就是精读卡片,把卡片放在微博和朋友圈里。卡片法的精髓就是将一篇文章浓缩在一张卡片里。
第三阶段,我终于进入到恐怖区,进入创作模块,开始做产品,确实时时刻刻都让人有一种在跑步机上跑,体力不支,很快就会被抛飞的感觉。
这一阶段是按照产品经理来打造的课程,就像一开始在文章开头时说的,在学习之前,我对自己的目标顶多就是在第二个阶段,成为职业读书人,从来没有想过可以做产品。就是这一阶段的课程让产品的种子开始在我心中萌芽(虽然不知道以后会结出什么瓜果,但是总是冒了点小头)。
为什么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因为不可抑制的创造欲,是人的天性之一,“凡我不能创造的,我就不能理解”,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创造就不能真正的理解,“不理解→思维混乱→焦虑→恶性循环”这条循环线其实我深有体会。
所以学习的最高标准是以教为学,理解一件事情的最好方式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任何一个真心想学习的人,必须是一个产品经理。反过来理解这句话就是,如果不想成为产品经理,就不是一个真心想学习的人,我是真的想学习,于是自己也要有上进心。
一个读书类产品经理的成长蓝图
1.定义你的IP使命(使命——如何使用自己的生命:决定你的心理能量,也决定你能坚持多久):我想了很久,终于想出我想做的事:我的使命就是想让更多的人能够爱上学习。
2.升级:①处理自己的核心优势,我的核心优势:医学背景,画画;②等待技术爆炸的机会(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前的知识储备、经验、技能):阅读和创作能力是基础;③方法:第一版块:五种阅读方法;第二版块:顶级创作心法、技法、模板;成功路上的对手只有自己,自己要去完成自己的英雄之旅。
3.悟道:好的产品是强势文化,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强势文化: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办事,自强不息;弱势文化:等靠要,将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强势文化以现实为前提,以承担为起点,没有奇迹,只有最大限度的利用规则。造强势文化是知识产品的道,“强者自强,圣者渡人”。
4.造物:读书品类做出成绩的关键在于“进步回路”和“高频回顾”。把知识和算法迁移到自己身上。
如何创造读书产品?
1.优先选准自己理解的、创造过的品类;2.考虑好战略(战什么?略什么?如何规划产品?);3.核心口诀:选题要很垂直,内容要很丰富(选题是你的内容积攒到一定程度,自己涌现出来的,选题就像小说的标题)。读书产品的选题要么更好,要么不同(①关注自己的能力圈和护城河;②看外围,研究现在市面上付费知识产品的形态;③用户基数要足够大;④对行业有足够的了解(不要忧愁模式,要先理解行业本质)。)
以上是一个大的原则规律,下面就是进入了实战操作中。
听书稿是音频+文字形式的读书产品。
听书稿增加了重叠时间,让人可以在做别的事的同时不耽误获取知识,让人觉得有价值感。
◆听书稿的创作心法:使用自然语言:自然语言=口语化=音频语言
自然语言的创作心法:
1.交付:读者交付时间给我,我交付读者一本书的精华内容。要有前倾45度的表达欲,像导游一样引导带领大家。
2.线性:有开始,有中间,有结尾的信息流,作品信息像河流一样,能够往下流,河流的起点是读者心中已有的信息基础,终点是对用户交付的信息。
◆创作模板结构:总-分-总结构
总:介绍书、作者、这本书的好处
分:摘取3到5个分论点进行论述
总:整本书再次总结
1.开头部分:①最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本书的精髓,②破题(是为了激发听众的兴趣,可写生活场景,故事等),③介绍作者(介绍作者是谁?有什么成就,有什么特点?在书中的核心观点。注意避免直接照搬网上对作者的介绍。要有个人的理解,但是不能篡改作者的观点)
2.选取分论点的原则,可以使用金字塔原理:相互独立不重叠,完全穷尽无遗漏。
纵向上:上一层必须是下一层思想的总结和概括;
横向上:每一层的思想必须是在一个逻辑范畴,同时也是相互独立和完全不重叠的。
要有干货,也要有案例,案例可以从书中来找。
听书稿过渡句:每一个分论点结束时,做一个小总结,总结在行文上承上启下,自然流畅的过渡。
3.听书稿整篇文章总结:听众有可能是边听边遗忘,所以在结束的时候,要再阐述一遍文章的内容,否则听众有可能觉得自己没有学到有意义的东西。
阐述完所有分论点之后结尾部分要做一次整篇文章的总结。
并传授了创作技巧:1.由难到易:把很复杂的理论给说简单;2.由高到低:告诉大家简单现象背后隐藏的很牛的东西,把现象归纳成一个概念。制造信息落差、玄机,吸引读者注意力;3.从已知到未知:从别人心里抓取一个已知,告诉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从无到有形成新知的交付,这样会更有趣;4.是非落差:你以为是这样,换另外一个角度,没准会变成那样,把读者过去的认知给翻转。
拆书稿和听书稿一样,两个都是在一本好书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容易入门,都是使用自然语言来创作。不同之处在于:
○拆书稿是将一本书拆成5到10个部分,每部分1千到3千字,各有一个小主题,像电视剧一样。帮助激发读者兴趣,通过读书人的引导,对自己的生活有启发
○听书稿是一篇5千到1万字的文章,一篇内容就讲清了一本书的核心内容,要讲得有意思。像一部电影,帮助用户节约时间,高效获取一本书的精华内容。
拆书稿的本质是线上的读书会,一本书就是一个小型系列课。我们看完一本书,把它编排成有趣,有用,有料的内容呈现给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所以拆书稿的作用就是打造有粘性的主题社群,读书成长类IP。
因为1000个人拆一本书都会有1000种不同的方式,所以课程里提供的模板,是给我们一种解决思路,熟练以后可以跳出模板,形成自己擅长,有自己特色的形式。
课程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虚构类的拆书步骤,一个是非虚构类的拆书步骤。
虚构类的拆书步骤:
1.先用倍速阅读法读完一本书,对书有一个整体了解。
①思考问题:怎么把书和当下生活找一个切入点连接起来;②锁定主线:比如情感;③三个模块:第一篇预告,提纲挈领(最后完成);中间是正文(一般一本书拆成5到10个部分,减去一头一尾,是中间要写的部分,使用自然语言创作);最后一篇是总结。
2.回到主线提问题,确定好每篇的主题(这时候使用苹果阅读法,带着问题阅读找答案),最后收尾的时候可以在立意上做一个升华。
3.回到书中,按时间发展顺序把故事捋顺,①把倒叙插叙的部分找出来,理清时间顺序;②把每篇提纲列出来;③收集亲身经历的例子、网上特别好的例子、为核心主线服务的观点。
非虚构类拆书步骤:
1.通过倍速阅读法速读完书籍,检索网上信息、封面、序、目录等了解本书的大概内容。①找到本书的核心立意(从作者自己视角给我们的自序就是一个很好的参考素材);②拆书:第一篇说明本书的立意,重点介绍作者;中间可以按照文章章节来分,也可以选出5到10个你认为最棒的观点进行完善和补充;最后是总结。
2.起标题(重要):新媒体时代,标题就是一半的内容,好的标题要情真意切,有一定信息量,引人好奇
3.整体行文要使用自然语言。第一篇预告,先介绍作者,介绍书的立意,接着介绍共读预告,预告之后的系列文章分成几个部分,几个主题点。抛出话题、问题,引发思考,并用思维导图或丰富实用的阅读材料来吸引读者继续阅读以后的篇章。
拆书产品的目标是加深读者对书的理解,激发兴趣,产生启发,让读过的读者收获新的东西,让没有读过的读者产生阅读的兴趣
①简要提炼总结书中有价值的内容;②穿插对故事的思考和看法;③提出有身份代入感,有痛点的问题迅速让读者进入阅读状态;④注意启发性和趣味性,最好干货十足,夹叙夹议(叙占30%,议占70%);⑤符合平台字数要求,围绕设计的主题写,别跑题;⑥尽量多使用自然语言,不断强调观点和总结
按“引用原句——提出问题——强调核心观点”节奏写
运用:
1.付费微信群:每天给社群读一段设计好主题的书,一年50本
2.带领团购亲子产品,甚至亲子旅行
3.生活美学社群,护肤社群,电影社群,成长类,读书社群
4.越是稀缺的点子,越容易创造市场价值
书单课=听书稿+主题书单
运用前面的课程:如何写听书稿和如何写主题书单,这个技能叠加就形成一个新的读书产品,所以前提是必须要对前面的基础技能掌握扎实,勤加练习。
产品心法:“极致的简洁(给用户)源于隐藏的精密(是自己的)”
1.调研用户需求或者平台要求,针对需求出一个主题书单
2.自己通过各类阅读方法,阅读一本本你列的主题书单里的书
3.把你读过的一本本书变成听书稿
4.找主播或者自己录音,接着剪辑成完整的音频成品
5.上架,按照之前写的分销文按模板,把你的书单课售卖出去
生产一款书单的第一使命是服务用户,要认识到“用户是这个世界上最无情的人”,所以要想用户接受你的产品,必须用心去做,不要自嗨。
老师在课程中提到要学会链接:1.和老师链接,2.和课程链接;3.和自己链接,通过学习取得进步,坚持打卡;4.和班委链接;5.和同侪链接,一起学习,一起做产品,一起变得优秀;6.和外部链接,将学到的内容影响身边的人。
学习感触:自己的链接很不够。因为自己时间的关系,每次看到班群的信息总是不那么及时,不能同频率跟着大家一起讨论,每天都是很赶时间的把课上完,把作业做完,再在上下班路上看看大家的讨论和作业。所以很少发声,但是也默默关注着群里的优秀同学的优秀作业。
觉得和大家比,差距很大,想通过练习来不断的缩小差距,看着大家的精彩,自己咬牙默默的努力跟上大家的脚步,即使是跟着大家的背影也可以。此刻想到红皇后效应,周围的人比我优秀是好事,我可以一直不停的奔跑追赶。
对于书单课,目前能力有限,自己的积累很不够,还有待继续努力完成,不过也会对于主题有些想法(只是想法萌芽,标题也没想好)。
1.关于时间管理和育儿的主题。
作为一个母亲,如何能够平衡工作和家庭,虽然已经想好要把更多精力花在家庭上,可是因为在医院工作这个性质,完全没有办法挤出多余的时间来,而且时刻都要加班、值班,所以下班后能够陪伴孩子的时间本就不多,更遑论高质量陪伴,然后又想在这不多的时间里,再匀出一部分时间来学习,陪伴孩子的时间就更少。
所以,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够做到自己有所成长,孩子也有所成长?
不要简单的认为父母以身作则,出于一个学习状态,也同样会让孩子自觉投入学习,no,no,no!可我的体会却是,如果我投入学习,我家的小崽子就自觉的投入到电视中去,并且会不知疲倦的一直看下去。
所以我觉得没有这么简单,估计很多职场妈妈(尤其是他们的工作时间也是安排的满满)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这不只是时间管理这么简单,还结合了家庭教育的内容在里面。而且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时间的安排规划也会不同。所以想做这一类的书单课,让我们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更好的把握自己该努力的方向。
2.关于艺术史或者艺术体验的主题
自己喜欢画画,不是科班出身,所以画得虽然不错,但是就只是停留于术,对于艺术的体验,就在感觉的层次打转,能画但不能言表。并且对于整个艺术史、美学的理论都很零散、模糊,没有系统的梳理学习过,所以很想通过书单课能够让像自己这样对艺术有兴趣,又没有专门学过的人更多的接触到艺术,并融汇于每日的生活点滴中。
在围观了往届师哥师姐们的产品以后,发现原来产品的设计思路很多元,很多都打破了自己对于产品设计的认知,让我也有点跃跃欲试,结合自己擅长和专业来做产品。
前辈们也分享了做产品的经验:1.不要怕,想到就去做。2,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和专业特长,课程要能帮助别人解决难题;3.抱团成长速度更快;与人合作,信念要一致,要互相信任;合作的好处:海量细节都有人商量,遇到问题不抓瞎;避免踩坑。4.构建某方面的知识体系,最好的途径是做课;
实操方面:如果某处卡住,先做别的部分,快速完成书稿;高频回顾,快速迭代优化。
不过在课程结束之后一直在思考我到底能够做什么产品,如果是按照之前的计划来做“如何利用有限时间进行亲子教育”的主题,就要先大量积累阅读量,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积累。而如果要做我专业上的内容,感觉受众可能是在校学习专业课的学生,受众比较小,认真思考以后,我清楚的认识到我目前的状态还不能单独完成的大众能接受的产品设计,所以计划下一步还是好好的阅读积累,把每次的阅读收获输出成文字放在自己的公众号等写作平台上,积攒力量,厚积薄发。
举例办线下读书会的流程:
1.先明确初心(不忘初心,才能一直把握住办读书会的方向)→2.借力打力、寻找合作(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比如社区、同事、同学、家长群等,并从中寻找可以一起合作的同道们)→3.筹备(可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4.启动(策划、宣传、开始)
启发:事情没有想象的复杂,做一点,是一点,在做的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
关键点:成为读书会的核心人物,也是在优化自己的人际关系。
跑道模式很重要:从0到1做几期→复制到其他社区→ 对接企业。
其他优秀学员的案例也同样可以借鉴:1.学会拆书、说书后,联系自己老东家,帮助企业定期做读书培训;2.和孩子的班主任建立了联系,组织家长读书会。
启动线下读书会的章法:1.盘算下自己的线下资源在哪里?(先做100个付费用户出来);2.自己要有一些真本事,至少阅读和写作(怎么读书、怎么选书、写作技法,以上的技法学习了,还没有更多时间练习,但是至少自己还是有些其他本事,也可拿出来当压箱底的内容);3.执行环节,建议要借力打力(君子善假于物。听完以后很快就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小同事们一起琢磨开始读专业书)。
计划:
先把初心明确:我先按照自己的专业找了一个比较容易上手的,阅读中医经典(在临床工作以后,很少有时间再像大学那样有时间看经典典籍,但是中医人的技术提升却离不开这些经典的加持,一直想要再花时间把这些内容再重新学习一下,苦于没有时间,现在学习了那么多的阅读方法,作为工具,我想这个想法应该可以实现。以前也有过小的微信群里有人在做经典阅读,但是只是把经典的条文拿出来,每日读一条,缺少对条文的解析,参加了这次训练营以后,发现还可以结合其他的书稿对此条条文的解读来做一系列的读书产品)
寻求合作伙伴:刚好身边的小伙伴都有这个兴趣和愿望想要不太占用自己时间的前提下,可以有重新学习经典书籍的机会,于是和他们一拍即合,我负责把相关条文的书籍解读汇总,他们负责加入自己在临床中使用感悟。计划先在自己目前单位里推广,在此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内容。如果发展成熟,可以再继续往其他医院或者同学社群里推广。截止到目前已经一起学习了一周,将《伤寒论》太阳病经证的提纲证已经学习完毕。
如果要为这个读书会设想品牌,就只能想到扣题的直接把内容呈现的名字:“中医经典读书会”,太没有辨识度,还需要和小伙伴们再头脑风暴一下。slogen:读中医经典,解人身难题。也很没有美感,知识量不够,实在没有灵感。以后再慢慢改吧,目前也只是诵读经典和诠释,还没有到喊口号的阶段。
课程(本次大作业)结束前总结:
目前阅读了《自卑与超越》《当我遇见一个人》《蒋勋说文学》《穷查理宝典》《一念之转》《你的第一本思维导图操作书》《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当和尚遇到钻石》《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未读完)
制作阅读卡片26张。
正在尝试写《当我遇见一个人》的听书稿。
对此次训练营的遗憾是,没有能够和优秀同侪们链接,因为我在不久前刚和一个优秀的小伙伴约好一起做一个产品,可是因为工作时间的问题,无法赶上她的进度,最后她委婉的拒绝了和我一起的做,我也深深感到由于自己拖住别人发展的速度实在不该,所以在我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时候,我决定还是先蓄积能量,期待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