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元节至!这天晚上还能出门吗?
8月18日,中元节
农历七月,是我国传统中的“民俗月”,被称为“祭祀之月”、“孝亲之月”。
而农历七月里十分重要的一个节日——中元节,也同样具有祈福、敬祖和追思的意味,和除夕、清明、重阳并称为四大祭祖节。
- 中元节晚上可以出门吗?
“七月半,鬼乱窜。”很多人都听过这句俗语。
一到农历七月十四、七月十五两天,老人们总是叮嘱年轻人,晚上早点回家,今天不适合在外游荡。
但明代文学家张岱的《西湖七月半》,早早就将这类迷信说法打破: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所描绘的,正是七月半时夜游西湖的盛况。
可见在古代,七月半出门夜游不仅不避讳,还是种风潮。
而之所以演化成“晚上不能出门”的说法,多是来源于人们对逝者的敬畏。
所以说,中元节晚上是可以出门的,大多民间禁忌,也只是不能去荒郊野外瞎逛。
- 七月半,2物不吃!
自古以来,民间便有在七月设醮普渡的习俗。
传统习俗中,在七月“鬼月”的第一天、第二天、第十五天和最后一天都要进行拜祭。
古时,人们非常重视中元节。
北齐时的《颜氏家训》、宋时的《东京梦华录》、《梦梁录》等书籍中都提到了中元节或盂兰盆节。
典籍中记载:中元节前几天,市面上有卖冥器、时鲜瓜果、油饼馅饼乳饼丰糕的,色彩斑斓,叫卖声不绝于耳。
到城外去祭墓的,络绎不绝,较之清明节尤胜。
中元节的特殊意义,也使其衍生出诸多禁忌习俗,除了大家熟知的“晚上不能出门”外,在吃食上也有一些讲究。
面条有长长久久的寓意,给家里的老人祝寿,以及为求得出门顺利平安时都会吃面条。
但中元节毕竟是“祭祀节”,这天吃面条会显得不太合适。
中元节的传统美食一般是花馍和馄饨,这样的食物都有寓意和讲究在里面。
比如花馍就有发家致富的寓意,而馄饨形似元宝,连汤带水的也表示富足之意。
梨作为“百果之宗”是非常不错的食物,立秋之后天气干燥,很多人也喜欢吃点秋梨。
不过在中元节当天吃梨,有些不太合时宜。
毕竟梨的谐音有“分离”之意,何况中元节时期上市的梨都是还没有完全成熟的“伏梨”,所以中元节这天梨最好就不要吃了。
- 中元节要“秋尝”?
中元节又叫“七月半”“盂兰盆节”,每个不同的名字都代表了中元节不同的思想来源。
简单来说,它起源于祭祖的民间习俗,后来又融合了儒释道各家思想。
而祭祖,又和“秋尝”密不可分。
古代在七月举行的献祭仪式,叫做“秋尝”。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要把成熟的谷物献给保佑自己的先人,祈求来年有个好收成。
“秋尝”刚开始并没有固定的日期。
由于七月十五是下半年第一个望日,也是秋天的第一个月圆之夜,秋气新来,在这时候祭祀亡灵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七月半”的称呼由此而来。
中元节虽然是一个亡灵的节日,但它背后的内涵却是很丰富的:有灵魂信仰,有儒家孝悌,也有祖先崇拜。
所以,把中元节简单粗暴地当成吓人的“鬼节”,绝对损失一个亿。
- 清明和中元,有什么不一样?
中元节和清明节,虽然都是祭祀节日,但两个节日的形象有很大差距。
根源是祭祀对象的不同。
在古代阴阳的观念里,所以清明节祭祀对象是亲人,要去亲人墓前祭扫。
而中元节是一切亡魂的节日,从古至今中元节的祭拜对象,已经从祭田、祭祖发展到超渡“无主孤鬼”,安抚鬼魂。
这天祭祀祖先也不必到墓上,在家里就行。
- 中元节,不止在七月十五?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中元节。
然而,客家人的“中元节”、“七月半”,却大多不是农历七月十五,而是比之早一天的农历七月十四。
一说是南宋末年,元朝军队南下,暴虐乡民。
当时,客家人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惊恐,但又恰逢“中元节”在即,于是,就在前一天把节给过了,以避兵扰。
二是来自闽西永定洪坑。
传说当年有林氏两兄弟分居两地,轮流奉养母亲,议定端午、重阳、中元三节提前一日过,以尽孝心,如此几年竟成定例,沿袭至今。
中元寄哀思,灯下念故人。
当离别成为世间的劫难,珍惜才是最好的解药。
活在当下的我们,要知道生命何其短暂,有生之年应该好好珍惜。
珍惜稍纵即逝的年华,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不管是烧袱纸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或祭先人,亦或是放河灯,即使是阴阳相隔,也隔不开彼此的牵挂和思念。
坦然面对死亡,好好珍惜当下,是中元节真正的意义所在。
勿忘过去,展望未来,为故人寄一份哀思,道一声珍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