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敢人的中元节
作者:王子瑜
春节、清明节、中元节和中秋节,是果敢最重视的四大传统节日,其他节庆礼俗也与世界各地汉族大同小异。中元节,果敢人习称“七月半”,俗称鬼节,佛教徒称“盂兰盆节”,这是一个佛道二教共同的节日。“中元”一词是道教的说法。并且有上元、下元与中元三个节令。上元即正月十五元宵节、下元即十月十五下元节又称“消灾日”,但在果敢几乎没有人过这个节。
每年农历七月初二,果敢人便会开始接亡(即迎接祖上亡灵)此后每天要早晚两次备上饭菜和酒茶水供奉,餐餐如待大宾,非常认真,并且尽量表现得“祭如在”,除了每天供奉好酒、好茶、美食佳肴之外,还要供奉蔬果糕点。直到七月十四日举行送亡仪式后将亡灵送回那一天结束。
接亡时间各家习俗稍有不同,有的人家从初二就开始接,有的人家则要从初五开始,有些人家则在十四日当天上午接来当天下午就送走。送亡这天就是中元节令当日,通常为七月十四日。本来节期是在七月十五日,但据传因为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为逃难而提前一天过节。所以,现今仍有一些人家选择在七月十五日才举行送亡祭祀活动。
接亡就招唤亡灵返回家中享受人间烟火。由于祖上亡灵多不胜数,一般只招三代之内的亡灵回家祭祀。为了敬献给先灵冥钱在阴间使用,每家每户从6月中旬就会开始选购纸钱和金银铂纸,并用金银铂纸折叠而成的金银锞锭,以备在送亡当日焚化。人们认为给祖先烧的纸钱越多,子孙的钱财就能越发增长。
由于向亡灵奉化的冥纸和金银锞锭太多,有的人家采取“包装”式奉送,并在包上写明亡灵正魂的名字,说清楚奉化给某某亡灵。以免奉化数目和身份不明,引起亡灵在阴间发生财务争执。关于这一点,民间就流传着许多关于亡灵因钱财发生纠纷的鬼故事。
依据首都的传说,中元祭起源于地官生日,因掌管地狱的地官大帝一时兴起大发慈悲心,行大赦令,释放地狱中的众鬼囚,于是从农历七月初一起,孤魂幽灵得以重返阳间接受半个月的祭祀,以激起其向道之心。另根据佛教的说法则为“盂兰盆会”,相传佛陀弟子大目莲尊者,为解救亡母的坠入饿鬼道,在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具五果百味供养十方,使其母解脱饥饿之苦;此外,佛教徒认为七月十五日是众僧闭关悟道的圆满之期,如果在这一天布施十方大德,可增福百倍。由于盂兰盆会及中元节的最终目的均在于普度众生,时日一久,两者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便形成了目前这个蕴涵了中华民族的博爱以及慎终追远的中元祭精神。
念初中时,父亲指导我用毛笔填写“金银冥包”。当时不知自己在金银冥包上写下的“大英帝国下辖果敢县果敢土司……某区某乡某村子民某某某”是何含义,以为这是一种传统,直到近些年对果敢历史稍有了解后,才知道这显然就是英帝国在果敢地区遗留下来的历史影响。只是谁也不曾想这政治问题,竟然在民间转变成了长期遵循的“文化传统”。因当时祖先的政治归属为“大英帝国辖下的子民”,故到了缅甸独立70多年后的今天,很多人家似乎觉得只有这样写,那些寄往阴间的包裹才能够地址准确,投递无误,但最近几年此写法已经极少有人沿用了。
记得小时候过中元节,最开心的事就是可以吃到很多平时吃不到的点心和水果,因为,当时市场经济不发达,很多食品平时父母也舍不得花钱去买来吃。按长辈的教导“只要向祖宗灵位磕头祈求,就可以把那摆满在供桌上的食品拿下来吃。但是一次性不能索要太多,否则老祖宗会生气的。”
一般供桌上会供奉一些含有象征意义的物品,比如带长茎的芋叶,这是给老祖宗的“伞”;长长的玉米杆,这是老祖宗的“拐仗”;带胡须的生玉米包,这象征着老祖宗长长的胡须,提醒子孙们老祖宗已经很老很老了。供奉的水果通常会有佛手(果敢人称香茵,香橼),菠萝(台湾人称凤梨)、黄瓜、竹笋以及一些应节的水果,同时,还有祖上亡灵生前喜欢吃的食物。
最令小孩期待的就是送亡那一天,因为送亡之后可以得到几个供桌上供奉的小鸟小兽面食制品,那些色彩斑斓、而又栩栩如生的鸟兽形状是孩童们的最爱。会将之收藏起来玩到发霉才舍得烧来吃掉。近几年来,也许是制作这类“工艺食品”的民间艺人相继亡故,中元节期间,已经很少有人在街上贩卖这类用面制成的鸟兽形状的祭祀品了。显然,这项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食品工艺,正在面临失传。
送亡这天家家户户要杀鸡祭飨祖先亡灵。烧香焚纸、奉化准备好的金银锞锭及冥包、并要在路上泼撒羹饭(果敢人称:浆水饭),撒上少许冥币,发扬推己及人的慈悲心,照顾那些无家可归的孤魂,使他们也在这天特别得到很多祭品和冥钱。
送亡结束时,家中长辈还要亲自主持叫魂仪式,把一只脚踩在门坎上,将家中所有在世的老老小小的名字都大声叫喊三遍:“某某回来!某某某回来!”。被叫唤名字者,还要大声应答:“回来了!”。此仪式是确保家里的亲人没有被之前召唤回家中祭祀的亡灵给“带走”。
在我的家乡滚弄,每当七月十四这天下午,居住在大街两旁的汉人都会不约而同地在同下午3-4点举行送亡仪式,于街边焚化香纸冥包,并导致整条街烟火缭绕,形成了一道具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
中元之祭,千载流传,约定成俗。中元节,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文化。对普通民众而言至今仍是很重要的精神寄托。民间祭祀活动中因广大民众根据自己的想象再创造,存在着许多陈规陋俗。但不管怎么说,中元节体现出来的浓郁华夏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及民间风俗,具有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感的作用,尤其是中元节一系列活动中所传递的孝道、仁爱、慈悲等人文精神,有着一定的教育意义,值得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