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细读》孙绍振17

解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五坡岭战败被俘,汉奸张弘范做了袁军的都元帅,强迫文天祥招降正在抗原斗争的张世杰,文天祥把《过零丁洋》这首诗拿给张弘范看张无奈作罢。

“辛苦遭逢起一经”辛苦,说的是自己读书还是比较刻苦,但是受朝廷的提拔只是遭逢而已,隐含自己并没有多大了不起的意思,自己的学识限于一种经典。他最放不开的是力遭挫败的抗战,“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对仗很工整,并列词组,省略词组间的动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对仗工整,可谓千古佳句。“惶恐”既是地名又是心情,这样的双关,表明作者语言驾驭才能的不凡。更不凡的是后句地名、心情的巧合,前后居然能在词性、语义和平仄上构成如此工整的巧合,更是难能可贵。令人想起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前面一句两个地名(巴峡、巫峡)相对,后面一句两个地名(襄阳、洛阳)相对,这种双重对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语言驾驭的最高成就。文天祥可能受到过杜甫这种“四柱对”的影响,但它并不是简单重复,而是有所发展。杜甫驾驭的是两个现成的地名,而文天祥则把两个地名(惶恐滩、零丁洋)转化为两种心情(惶恐、零丁)。

这首诗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也许倒并不是他在技巧上有一种远追前贤的感觉,而是因为下面这两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表面看就是一个直接抒情句,但是“丹心照汗青”,还是有琢磨的空间。“丹心”属古典话语和忠心相联系。“丹青”和“汉清”,当中一个“照”字,用得很自然。二者映衬,在色彩上自然和谐。

文天祥以生命为诗歌,以生命殉国,以生命殉诗。这样的人不仅赢得了世人的尊崇,而且赢得了敌人的尊重。文天祥面对诱惑毫不动摇,最后只能处死文天祥,成全其伟大气节。

他死后,在他的衣襟上发现了以下几句话: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而今而后,恕己无愧!

这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及他在被囚期间所写的《正气歌》中的“时穷节乃见见,一一垂丹青。”相比,一为四言,一为五言,一为七言,可为互文阐释。文天祥反复发出生命的宣言:人生不免一死,但最高的价值在历史的评价。文天祥的躯体虽然倒下,但他的精神却升上了历史的高度。

不应忽略的是,文天祥这样视死如归,并不是对生命没有热情。相反,他在青年时代还是一个风流才子,问题在于一旦国家有难,是不是能表现出真正的责任感来。从这一点来看,不论是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大臣,还是作为一个诗人,文天祥都不愧为传统文化的精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