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行为主义最典型的场景,就是树立规则。如果你是管理者,需要给下属制定规则;如果你是老师,你会希望学生遵守基本的学校纪律;哪怕只是工作中普通的协作,也需要遵守一套成文或者不成文的规范。成年人的世界都还好说,难度最高的一个的问题就是:如何给孩子树立规则?”
没有那个家长不关心孩子,从孩子一出生我们就会告诉他,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这本身就是在制定规则,所以孩子的问题不在于没有规则,这些规则都是好的,难点在于执行规则。前面的课程里提到的主体和客体的概念其实非常重要,听完这堂课,我意识到自己其实没有弄清主体和客体。在教育孩子遵守规则这件事情上,对象其实不是孩子,是孩子此时此刻的行为。要想把孩子变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就像我们作为成年人,想一夜之间变成亿万富翁一样困难。但是我们知道,想变成亿万富翁,就要会赚钱,要赚钱就要提升能力,创造价值,换到孩子身上也一样,要想让孩子变成理想中的样子,就要让他学会遵守规则,遵守规则的方式就是改变当下的行为而不是改变所有时候的行为。我们要做的,是告诉孩子你的一切行为都没有错,只是需要在指定的场景里才能发挥,同时用仪式感和重复的强化,让这样的行为固化,成为习惯。这里的启示就是,不要告诉孩子你这样做不对,应该那样去做,而是告诉孩子,你的行为完全没有问题,只是在这里不合适。在合适的地方,要大张旗鼓的给出仪式,将行为与仪式形成条件反射,这样才能从“要我”变成“我要”。一时的行为好办,刺激一下,给个快乐就能达到,但是想固化下来,需要内驱。短时间的即时满足很快就会因为边际递减效应而停滞,需要延迟满足来帮忙。
还有一个点,就是强化与惩罚。强化是一种激励手段,这需要对细节的观察,制定强化的频率,同时要满足不确定性,符合人性中的“追新逐异”的特点,就像开盲盒,不定期给予。惩罚是我们经常会忽略的,惩罚可以理解为犯错的代价,一个处理不好,孩子可能开始会害怕,但更多的是感到了羞辱,刺激逆反心理,所以自然产生的惩罚,如困、饿等不涉及到精神层面的,让这种身体机能的不适与不好行为形成条件反射。我现在的方法是熬,关起门,陪着一起不吃不喝不睡,坐着也行,站着也行,用身体的不适应来代替其他的惩罚手段,不知道会不会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