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王老师在我们班上绘本活动《跑跑镇》,PPT制作精致,环节设计有层次性,在绘本活动中加以游戏,动静结合,孩子乐于参入,也乐于想象和表达。但是整个活动上下来后,就连王老师自己也发觉一些问题。
一、情绪的渲染不足。
《跑跑镇》是个想象力丰富,幽默风趣的故事。王老师在导入部分设计了情境谈话,目的是激发幼儿兴趣。可是教师的语气和表情没有引起幼儿的好奇心,没有营造出神秘的效果。我想,如果教师结合五一假期出游展开谈话,说说自己到过一个非常神奇的地方,那里的居民整天就喜欢做一件事,教师辅助体现神秘感的语气和夸张的表情,是不是更能激发孩子想听故事的欲望呢?
而且整个活动下来,教师的语气、表情和体态基本没有什么变化,过于平淡,不够吸引孩子。
二、随机应变能力欠缺。
在引导幼儿观察图片进行想象时,由于教师的提问没有抓住关键点,孩子的回答有偏离,这时教师有点慌,对孩子偏离的回答没有加以引导,一直继续提问,想听到自己满意的回答。在教师继续提问时,丁钦垚小朋友已经在一边说了自己的想法,“他们合体了”。在其他孩子回答偏离的情况下,教师这时应该顺着这个孩子的回答,引导大家知道跑跑镇的居民跑一跑,碰一碰,会发生奇妙的变化。但是王老师此时没有抓住孩子抛来的橄榄枝,一连提问了几个孩子后也没有得到自己满意的回答,这时她才提问了一直在坚持说自己答案的丁钦垚,顺着他的回答,才把跑偏的孩子们拉回来。
教师的问题设计、提问技巧、应变能力、回应孩子问题的能力等都应该是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启发想象、组织语言的关键,也是引导孩子积极参入活动的关键,而不是跟着孩子跑。
三、教师对孩子的观察不够。
在整个活动中,教师没有注意观察孩子。在引导孩子用“*和*跑一跑,碰一碰,变成**”的句式说出自己的想象时,大部分孩子没有按句式说,教师也没有提示,一直往下走;在交待游戏怎么玩时,大多数孩子还在议论,没有安静下来,教师就开始交待游戏规则,由于一部分孩子没有倾听,导致玩游戏时场面特别乱,有几个孩子没有目的,就是乱跑;还有的孩子只是玩,没有说出自己是如何想象的。教师现场没有及时停止游戏,在孩子们的嘈杂声中又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而且游戏中准备的音乐几乎听不见,音乐没有起到作用。
四、教师的语言组织还需精简。活动中的提问,以及教师过度性语言还需要再精简,要有启发性,不啰嗦。
绘本教学是当下教师们喜欢的一种授课方式,但是绘本教学不同于看图说话,上好一节绘本活动,仍需教师多下功夫,选取一个绘本故事后要多读,多思考。首先去想绘本的中心思想;找绘本中自己需要的教育点;学会取舍,选出合适的目标;然后定活动重难点;最后目标和环节对应,设计自己的语言和游戏(操作)。同时,教师生动的表情,抑扬顿挫的语气,夸张的肢体语言等都能激发孩子参入活动,营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