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的脊背保持挺直,这很重要。头和颈部必须与脊椎连成直线,要挺直,但不要僵直或者像块木头一样。看着前方约一、两公尺的地方,如果可以的话,轻轻地微笑。现在开始随着你的呼吸,放松所有的肌肉。专注地保持脊背挺直,并且随顺你的呼吸。至于其他的事,放下,放下一切事。如果你想放松因烦恼而紧绷的脸部肌肉,那么先轻轻地微笑。轻轻地微笑,脸上所有的肌肉都会开始放松。轻轻地微笑,保持得越久越好,那微笑正如你在佛陀脸上看到的那样。”
这段话是一行禅师的《正念的奇迹》一书中,讲述如何进行禅修的过程。当我读到这段话时,不自觉地腰背挺直,面带微笑,并努力调整呼吸,想像着佛像那满怀慈悲的微笑。
“正念”一词源自佛教,是指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来觉察,有意识地觉察当下的外在行为,内在思想,并接受它,指称“对当下的实相保有觉知”。比如,你正在吃桔子,就只想着此刻吃到的这一瓣桔子,体会它的味道,感受它的存在,而不是想着,这一瓣快吃完了,得把下一瓣预备上,更不是想着,赶紧吃完,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做。
艾伦每天工作很忙,还要分出时间陪伴他的儿子乔伊和他的妻子安娜,还要修习正念,他是怎样做到的呢?
“艾伦说,自从把陪伴乔伊和苏的时间当成他自己的,他就有了‘无限’的时间。”
如果陪伴孩子的时候,他一心想着,真希望他能快一点完成作业,结束游戏,早一点睡觉,我才能够去做自己的工作。这样,陪伴孩子,就是孩子占用了他的时间,让他本该工作或是享受生活的时间浪费掉了。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很着急,不耐烦。
但是,当他把这种活动当成工作一样,作为自己的时间,并体会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那么焦躁的心会安静下来,时间飞快,还会收获到愉悦与幸福感。这个过程本身也是正念的一种修习。
陪孩子就用心去陪,工作时也全身心地投入,感受每一个动作与念头,无论做什么,效率都会更高。
用心觉察每一个当下,因而获得了“无限”的时间。
提起陪孩子,我也感触颇深,有时候觉得孩子很可爱,乖巧懂事,哪看哪好,有时候却十分烦躁,听到叫“妈妈”,直想挖个洞,把自己藏起来。其实孩子仍是那个孩子,他玩耍逗乐,哭闹耍赖,都是正常表现,不同的只是妈妈的心态。
每天晚上,我们都因为讲几个故事,讨价还价,我经常会语气不好,因为我很累,还有书没看完,还有工作没做完,还有衣服没有洗完......总之,许多事情等着我,快点讲完,他们快睡着,我才能脱身去处理那些未完成。这样多的事情压在心头,我怎能轻松愉快地共享我们的时间。
但有时候,时间尚早,陪他们画画,虽是各画各的作品,互不侵犯,但我们都很享受这个过程。我们下棋,虽然每一次的规则,都是随便定的,但彼此也会认真地斤斤计较,很愉快地抢对方的战利品。
相似的活动,同样的时间,人物没变,感受却完全不同,只在于我是否投入在当下,是否真的进入状态,到底是陪他们玩,还是我们一起玩?
那样着急焦虑的意义何在?可能真的没有多大意义!你想或不想,未完成的事情,都在那里。专注认真地把享受每一个当下,也就没有跨越不过的艰难了。
正念主要是指觉知内心,觉察到每一个动作,让他与自我合二为一,生活中的修习无处不在。把它引申一点,我觉得也可以理解为,做事情时要专注,心无旁鹜。
在《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一书中,作者提到了一个核心观点:“只做一件最重要的事”。其实,我们不是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是一直在暗示自己要同时做更多的事,想得太多,反而事倍功半。
车站的咨询窗口,每天要接待数以千计的访客,但是只有一个工作人员,他也并不慌张,只因一条原则,只听一个人的话。无论后面多少人排队,有多么紧急的事务,他只听眼前与之对话的人,处理完了再接受下一个。专注让效率更高。
冯尘老师总说,慢就是快,用最慢的方法,走最快的途径。专注地钻研那一个方面的文章,研究每一个细节,去攻克它。学习的过程很慢,一旦掌握了技巧,就会走得很快。
当然,正念并不提倡太过执着,随顺地呼吸,感受,观照内心。“在禅修开始的前六个月,只要试着培养自己的定力,创造内在的平静和安详喜悦,你就会摆脱焦虑不安,享受彻底的休息,让心安静下来。你会感到焕然一新,对事物将会有更广阔、更清醒明白的认识,你内心的爱也会更深、更强。你对周遭的一切就能做出更有建设性的回应。”
专注,收获的是成功,正念,收获的是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