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道德,猜测的道德来源
当我想要谈论道德时,我发现自己头脑空空。
没有什么是绝对正确,也没有什么是必须遵循。我好像从来没有一个道德的概念。
从前不知道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从来也没想过,我就是要成为一个好人。道德,感觉就是一个好人的标准。什么是好人?是服从,是满足别人的期待。我恰好对这两者毫无兴趣。
当你遵循道德,你获得了什么呢?你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还是只是无意识的服从于正确?道德更像是父母为你做出的选择,它不会是害你的,它是最安全的,但是未必是让你觉得最快乐最满意的。
生活和世界是无序的,活的越久可能越会赞同这个道理。我们努力把一些事情秩序化,企图可以控制一部分生活,来换取安全感与稳定性。本意是好的,就像道德这个事,是把世界秩序化的一部分。但是这种秩序化无异于是简单化世界,现在这个概念越来越扩张,企图秩序化一切事物与发生,世界上就变成了两种事情,符合道德的与道德的叛徒。一个两极化的世界将会多么可怕。
如果从社会学角度,去看道德这个事情。放在它最多被使用的婚姻情境。更会体会到道德使人失去作为一个“人”的自由。
心理学李子勋教授认为:“婚姻道德不等于生命道德,如果婚姻已经没有爱情了,那么婚外情反倒是正当的、符合人性原则的爱情。”
“心理学常经常假定整个生命是通过体验来完成的。只爱过一次和爱过三次的人相比,从生命价值来讲,也许体验多的人,在生命中会珍惜得多一些,这和道德观念是违背的。我们的婚姻道德是从一而终,这与我们的文化对婚姻的完美追求有关系。在人性层面,人性是独立和自由的,也就是说人不会因为婚姻失去了他的独立性和他自由抉择的权力,这是一个两难困境。”
而且最大的矛盾是,生命和感情是流动的,人性也是流动的。没有一个框架,一个绝对正确的框架去使人永远都在轨道上毫不偏离。我们可以假设一种情形为标准或者是正确,用来呼吁人们尽力去遵守,维系社会的稳定性和个人感受的安全感。但是我们不可否定那些偏离于标准的故事,当感情叙述需要成为样本来歌颂,私人和公众的界限就会模糊,人们不再需要多样化的欲望,不需要边缘化的情感体验。我们只需要一致,而不能再成为他者。
道德有存在的必要性,它构成了社会稳定的基石之一。但是我们都有可能偏离,偏离的背后都是渴望,是你自我需求的渴望。真正的生命道德其实是忠于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