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侄儿今年11岁,典型的不爱学习只顾贪玩的类型,从小在爷爷奶奶的身边长大,难免溺爱的过分,导致现在的生活自理能力极差。不巧的是他爸最近每天早出晚归,爷爷奶奶又有事在身,我自然沦落到照顾他的地步了。
照理说我并不用太过操心,照顾好他的寝食就好了,可谁叫我爱多管闲事呢,许是班主任当久了得了啥都管的毛病。
这一管可就真看出好些毛病来了,且不说小侄儿这么大了在家啥都不做,家务活洗衣做饭啥都不会,连洗澡还要别人帮忙找衣服。单是学习这一块就足我头大的了,恰巧这又是他的心头恨,能躲则躲,实在躲不过去了就敷衍一下,所以盯他写作业成了我们俩最痛苦的事儿。
这天放学回家我还没来得及说啥,只见他书包一放就径直往屋里走去看电视了,我忙问他作业做了吗,他说等会儿做。这一等就不得了了,我每隔十分钟便提醒他一次,足足四十分钟过去了也没见他有要写作业的打算。我心里火了,冲着他就喊,不是几天前就跟你说好了,回家先做作业嘛,其他事都只有写完作业才能去做,赶紧写去!侄儿很不耐烦的回了一句“啊”,然后特别不情愿地打开了书包。我以为这下安分了吧,可没想到作业还没写到十分钟,电视又打开了。我气坏了,走过去直接关掉了电视,甩下一句话就离开了。
我不知道侄儿后来是怎么完成他的作业的,我只觉得自己很失败,一个11岁的孩子我都搞不定,我说的话他怎么就一点都不听呢。想想将来我的孩子是不是也要在我的呵斥下才能认真学习,我觉得这简直太可怕了。
今天有幸听到了这本书,老实说最开始就是被书名深深的吸引了——《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会说》。当父母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听自个儿的话呢,虽然听话的孩子不一定就比不听话的孩子出息,但至少父母心中是安慰的。
细听了这本书,再结合自己失败的经历,我找到了症结所在———我只是一昧地在诉说自己的要求而没能真正去理解侄儿的感受。
我们习惯去评说去提建议,甚至不惜命令和斥责。但其实我们最需要的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他们的感受,不管这感受是对是错,要让他们觉得自己受到了大人的尊重,大人能够理解我,这样一来孩子们的感觉好了其行为自己也会跟着好起来。相反,如果他们的感受没有被重视,反而是遭到一昧地否定和不屑,那么他们就会陷入困惑,甚至是发怒。
在理解孩子的感受之后,要能够准确地说与孩子听,让他们觉得自己是被重视的。此时需要注意言语的正确使用,亦如《非暴利沟通》种所说的一样,我们要进行以下五个步骤:
1.描述事实。不带主观评价,而只是陈述客观事实。
2.提示。在不夸大事实的前提下提示这件事会产生的后果。
3.说出自己的感受。就事论事的说出自己对于这件事的真实感受。
4.提要求或者帮助。表明自己在这件事中需要得到怎样的帮助。
5.写便条。如果觉得当面沟通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就可以采取书写简单便条的方式。
如果我早些听到这本书,我想我会是这样进行沟通的:
“我看到你在看电视,一直看的话你的作业可能就没办法完成了,我觉得你这样做违背了我们之前的约定,所以希望你能先完成作业,再做别的事情。
我不知道这样子小侄儿是不是就会乖乖去写作业了,但我至少很确定他不会表现得那么不耐烦。
当然在这个经历中,我最终以关掉电视作为对他的惩罚,才使得小侄儿能够安心写作业。这一时的冲动很可能会造就小侄儿对我的敌意和仇恨。而这也是作者提倡用其他方式来代替惩罚的原因,我们应该提供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反思的机会,而不是依靠惩罚来让孩子害怕而选择一时的配合与听话。
如何说才能让孩子更听话?简单地说,想孩子所想,感孩子所感,让其像大人一样被尊重,注意言语的非暴力,多鼓励孩子自立,多赞赏孩子的优点,并以其他多种方替代惩罚。
但愿下次我和小侄儿能够进行一次更好的沟通,用我今日之所学,让他能够“听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