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焦虑是对未来不可知的恐惧。
这里有三个关键词,一个是指向未来的,所有让个体焦虑的事情一定不是过去的事情,过去的事情可能让人懊悔,让人沾沾自喜,让人痛哭流涕,却不能让人焦虑。除非是过去的事情还没“过去”,以后不知道什么时候还会来,而且让人不知所措。但,这已经是指向未来了,不是因为过去的这件事情。当下已经发生的事,引发的可能是恐惧,却不会是焦虑,当下需要的是应对,临在是没有思考的间隙的,也就没有焦虑。所以,焦虑指向未来。
对应着焦虑的第二个关键词,就是不可知。指向未来的事情,如果是可知的,也就没什么焦虑的,因为不可知,所以不知道怎么应对。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关键词是“不可知”而不是“不知”,如果是不知,那就想办法“知”,但如果是不可知,那就连“知”都实现不了,更不要说,如何应对了。“不可知”就是不可以知道,不允许知道。为什么不允许知道呢?是谁不允许知道呢?如果能够把“不可知”转变为“不知”那么进而就可以发展为“知”。这个不允许知道,既然意识层面找不到,必然是潜意识中的动力。如果知道了相应的恐惧,就可以去面对,就可以获得成功。在焦虑情绪的深层次中,成功似乎是不被允许的,这是一种限制,来自于个体所在团体中规则的限制,确切说,是场位规则的限制。将目光放在精神分析上,这种限制体现为超我对本我的限制,根源在于儿时重要他人对个体的限制,属于道德焦虑。从“不可知”来讲,焦虑是成功与不可以成功之间的冲突所产生的“情绪症状”。
第三个关键词是恐惧。这是基本情绪,是害怕失控。如果事情指向未来,也不知且不可知如何发展,但是,是在个体可以控制范围之内的,那也就没什么可焦虑的了。
指向未来,不可知,恐惧,这是焦虑的三个关键词。
如果个体感受的是焦虑,那么个体最需要的是一个人静静,但其实当他一个人是时候,他也静不下来。最不喜欢的就是别人问他:
你怎么啦?
你在想什么?
我有什么可以帮你的?
他会回答:
你让我一个人静静可以吗?
我什么都没想。
我想骂人,谁问骂谁。
这个时候,他最需要的有两点:
对外,他最需要的是有关详实信息,这就由“不可知”变成了“可知”甚至是“知”。
对内,他最需要的是减小场范围,场越小,越可控。对内,个体想控制什么呢?这是一个可以提出来却不能具体回答的问题。因为个体自己也不知道要控制的是什么,这恰恰符合了焦虑三个关键词之一,不可知。在个体内在出现了一种不被个体心理容器所能理解和容纳的能量形式,甚至这种形式也是变化的,不能被个体固定到任何意象上的。比昂把这种能量形式称为β元素。焦虑这种情绪虽然是复合情绪,但却非常基础。恐惧情绪中往往有焦虑,强迫中有焦虑,抑郁中也有焦虑。焦虑是因为“想要”,所以焦虑很多时候是一种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