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早外出开会,和经理大人一起骑着单车在回程路上的时候。她突然跟我聊到了工作。“L,M,J认为P比你更适合做你现在的工作,如果P可以替代你,那你的不可替代性和价值就小了很多……”
后面她又说了一些,也有我的好。只是我是一个比较在意别人感受的人,她这样说完,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才会给这些人这样的感觉,所以我的第一反应是自责。
之后,我又回味经理说的话。L,M,J? 仔细想来,这三个给我这样评价的人,是我连脸都还没对上的人,和他们我从来没有过正面的交谈,甚至于一句话都没说过,因为工作上并无交集。
再一想,唯一的交集就是,我会发投诉邮件给他们,并且提醒一下相关的责任人,要及时回复邮件,要抓紧时间处理,这是领导的旨意。再无其他……
这样分析之后,我觉得很有趣。想到上次L还因为邮件回复不规范而被领导骂了,我似乎明白了,我在他们口中的“可替代”的一部分原因了。
复盘这个对话,观察内心的感受,感觉很有意思。一直到昨晚睡觉前,我都在反思自己。为什么没有第一时间反应出来,这三个人和我之间并没有实际交集,而是直接就给自己扣个帽子说“我不够好,我可能是做错了什么才让他们这样以为”?
这个心理过程,是我过往的思维模式在作怪。我给自己的剧本是“if 别人认为我不好,那么一定是我不好。”
这种“天才”一样的思维方式,真的害己不浅。
每个人都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能力范围,挑战值域,擅长与欠缺,喜欢和讨厌,想要和抵触,还有就是你最爱的思维模式。这些对别人而言未必重要,但是对自己而言,特别重要。因为你要知道,自己到底能做什么,到底想要什么。
不要因为不想面对那个你最想要的结果,就背离一条原本属于自己走的路。也不要被你过往的困兽思维所羁绊,谨小慎微有时候可能成为一个贬义词。
查理芒格老先生每年都在打破他最爱的观念,你呢?做了什么,又是否想过要做什么?
过去的我,是一个沉迷于自己故事里的人,时常会写一些很伤感,很负能量的词句。我的心里活动是,我这样是不对的,我理想的状态是可以阳光四射活力无限的。
可我为什么要这样反应,这样以为?伤感有什么不对,矫情有什么不好,那就是你写的字,也仅代表你写那些字时,那一刻的心理感受。
我受够了自己总是给自己戴上一个“ 我不够好”的帽子,我很好,就是简单真实的,坦荡荡的自己。
希望你认识“我”的时候,用的是你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判断,而不是别人的嘴里只言片语。
写完上面那句话,发现自己又回到了一个理想状态自以为是的脑回路。别人爱怎么认识你就怎么认识你,跟你自己有什么关系!
也有过绝望啊,也有过希望啊,心情的起伏,就像潮起潮落一样是自然的产物,别抗拒,只接纳,只臣服,只是做你自己。
现在看以前写的字,连标点符号都没有,很好啊。
“现在唯一的感觉就是没有感觉. 想把自己沉进海底 变成一只深海鱼 被鲨鱼吃掉也好 被缺氧闷死也好 就想变成一只鱼 离开尘埃 离开空气 离开所有沾染过杂质的东西 不抽离 不沉迷 不忘我 不要被鱼钩上的鱼食诱惑 更不要对海面外的蓝天好奇 就做一只深海鱼”
当时写这些,觉得做条深海鱼不错。今天写这篇,认为活的真实挺好。
不要逃避,只去面对。
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