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葭州寒雪
一
所谓成长,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准,然后做出的决定和所预判的最终结果几乎接近。我们生活中,好多人都持续的活着,从来不进行深入思考,只是拿着自己的工资,准备退休,准备入土。我们没有权利去评判一个人的活法,但是我们有权决定自己如何过完这一生。我们不能左右别人,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在中国的传统里,一切有源于心,你内心的深处,怎么去评判,就会做出怎么样的结果。而西方可能更注重脑,大脑的神经系统,指挥我们的行为举止。前者很虚幻,后者很具体。我们传统文化更注重修身养性,也就是修炼自己的那颗平静的心。可是,希望注重研究外面刺激,对大脑造成的反应,已经人最后做出的行为和举止。但是,我个人总觉着其实就是一回事,无非就是让我们做出的行为更符合标准和伦理。修行,就是让自己按照君子的行为准则去做事和做人;研究神经科学,就是明白行为背后的底层逻辑,这样,以后遇到什么样刺激,就要按照法律和法规去行事。虽然,我的很多想法不知道对不对,我先记录下来,以后等自己到了更高的层级,后续就能知道自己的疏漏和可取之处了。有时候,不记录,就等于不存在。用文字记录下来的思考,或许就代表我今日或者这段时间没有空虚的活着。
二
再说一件令我高兴的事情,就是自己读书的事。今天是3月17日,我从3月10日开始读书,今天竟然读完了。本想着,真书接近280页吧,连同前面的自序和引言。按照自己原计划每天读20页,最起码页要2周时间,可是我用了8天时间就读完了。终于明白,生活不是计算出来的,意外永远会是不是出现。就感觉你跑步的时候,前面都稳定不变,后面几百米就开始冲刺了。按照道理和算法来说,一个人参加跑步比赛,最后体力不支,很难再次发力。可是,读书就不一样,当你花了很长时间完成了书的的三分之二,剩下的三分之一可能就飞速前进了。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我觉着有意思,想立刻知道接下来的故事,甚至要知晓结局;二是因为,我想要有成就感,就剩这一点了,把第二天的活提前干完,这本书就成了我的已读书部分了。以上两点,是我之前并没有估计到的,随意提早就完成了本书的阅读。因此,你慢慢知道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只有自己亲身实践,才能感触这其中的一些意外收获,不要总是在那里研究道理。一个字"干"就行了。
三
最近,也在看《论语》。樊登曾说自己花一年时间读《论语》,各种版本的,因为这个是人生价值观的基础。我也在看看,这本书到底有多厉害。我再也不去相信别人讲的了,我只相信自己做过的。先看看这本书有20章,总共602则。如果每天读一则,就要花费两年时间,如果每天读两则,不到一年时间就可以一字一句研究完。但是,我认为并不是这样的,根据前面读书的经验,我觉得用不了这么长时间,只要我们持续到书的三分之二,我就可以加速了。更何况,我之前已经研究过了第一和第二章。可能一切都在计划之内,可能一切又在计划之外。也有可能我中途放弃,这本书又束之高阁了。持续行动,慢慢修改,可能就会应对意外发生。以后切不可盲目乐观和高估自己,只有在行动中才能体会难度和强度。
四
这个三月,还是能坚持过半写写文章。之前就放弃过,也持续过。只不过是在这个"持续行动--持续放弃"的怪圈里没有走出来罢了。知道背后的底层逻辑,就会慢慢克服这些艰难,也会慢慢持续起来。
2020-03-17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