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田田圈文创工作群;Photo/台湾创意设计中心
如果要思考国家竞争力、创新及设计产值,与台湾相似性高的欧陆国家──荷兰,一定为标的物。因为土地大小及人口数相似,面临邻近强国的包围也是相近的处境,且未来皆有相当大的可能性将面临因缺乏天然资源,需以智能开发及设计创新来发展。
荷兰设计的风格为何?荷兰设计重视概念及想法、讽刺又幽默、勇于尝试及具自由表现型式。荷兰政府给予设计相当大的发展空间,荷兰文化机构在文化领域地位非常崇高,相对责任也相当重,担负让荷兰设计在国际舞台上发光发热的重责。不只于文化机构,私人及民营企业也给予设计师很大的自主空间,如PTT(TPG)、de Bijenkorf及KPN等。设计师得到企业完全信任,并且和企业有长期的合作关系,在此关系下,企业成长、设计师也得到表现空间。
“荷兰设计100年”展出多款荷兰经典设计品与刊物。
风格派代表作品之一《红蓝椅》,1918年由荷兰建筑师Gerrit Thomas Rietveld设计。
二十世纪初期
设计运动与各家流派兴起
荷兰设计运动自1910年后期开始发展成形,至今大约有100年的历史,1920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欧洲各国掀起一阵「要文化活动,不要战争」的意识,各国均有不同的文化复兴活动及流派产生。
1917年风格派(De Stijl0)又称新造型主义(Neo Plasticism)是由都斯伯格(Theo van Doesburg)、蒙德里安(Piet Mondriaan)及李特维德(Gerrit Thomas Rietveld)等人所发起,并在当年发行一本De Stijl艺术期刊,主要为简化艺术设计,以抽象几何取代自然的型态,以原色或非色彩来表现,并影响其他领域风格的走向,风格派也影响现代主义发展。后都斯伯格(Theo van Doesburg)于1931年过世后,风格派杂志于1932年停刊,宣告风格派结束。
Gerrit Thomas Rietveld打造的经典单椅《 Zig Zag 》,以及Jan Bons的平面设计作品《 Rietveld 》。
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公司飞利浦(Philips)也来自荷兰。
从二战之后的复兴重建
慢慢走入全球市场
1940-50年正逢二次世界大战及二战后,欧洲城市正在复兴和重建,却也给Willem Sandberg、Dick Elffers、Jurriaan Schrofer和Jan Bons平面设计师难得的机会,以团体及个人的方式参与多项重建工作,这时期有“独立设计艺术家”的称号。
1960年Tel Design以登贝(Gert Dumbar)为主,和Total design以维姆.克罗威(Win Crouwel)为主,这二家设计公司承接荷兰大多数企业视觉识别系统设计规划案,而这也正是让荷兰本土企业走入全球市场唯一的方式。最具代表的例子为荷兰国铁NS、荷兰航空KLM及荷兰皇家飞利浦Philips等企业。
陈仪霏在作品《Tear Gun》中将眼泪冷冻为固态,形成一把象征文化压迫的枪。
高宝惠运用纸在遇水、风干后的皱褶,赋予薄纸强壮的结构力量。
二十一世纪的设计师不只作设计
更要成为「设计策略专家」
1980年维姆.克罗威(Win Crouwel)所代表的国际设计风格垄断视觉领域市场,后受到登贝(Gert Dumbar)和托尔恩(Jan van Toorn)的挑战,也因经济的衰退及流行文化的影响,造成一股反规则运动,而转为多层拼贴及实验性的设计。
21世纪有了电脑几乎人人可以做设计,设计师陷入身份认同的危机,平面设计师不再只是工具操作者,也需具备美学、手工及故事讲述的能力,后又称为“设计策略专家”,如Irma Boom、Mevis&van Deursen及Thonik,此时形式表现的作品己过时,设计的过程变得重要。这次我们以荷兰100年设计历史演进的过程为范本,给予台湾未来设计发展的方向和脉络。
本文经原作者“田田圈文创工作群”同意转载自田田圈文创工作群Facebook粉丝专页。
田田圈文创工作群
田田圈文创工作群由一群拥有高度热忱的设计/文创工作者组成。成员背景遍及建筑、室内、工设、互动、平面、媒体艺术与城乡规划等领域,关心当代文化议题,尝试和大众分享生活中的感动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