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最会算账的,除了你妈,可能就是银行了。他们那帮人眼睛比谁都毒,鼻子比谁都灵,永远知道风往哪吹,韭菜往哪儿割。你回想一下,在经济高速发展的那些年,是谁在不遗余力的推广各种消费信贷产品?让年轻人特别是年轻姑娘们去追求所谓的精致生活,悦己体验,甚至一度将他们塑造成了年龄消费潮流的时代先锋的呢?正是这些深谙人性驱动力的金融机构,那时候多少年轻的肩膀扛起了远超自身实际能力的消费账单,沉浸在及时满足的快感之中。但风水轮流转,当惊喜的潮水开始陷入疲惫。又是谁最先嗅到了风险的气息,开始重新评估客户的信用等级,将曾经的优质客户,例如某些特定年龄段的未婚或离异女性,悄悄的纳入了需要重点关注的名单?依然是这些嗅觉灵敏的金融机构。这种从极力追捧到审慎对待的转变,背后难道仅仅是简单的市场规则和风险控制吗?这背后是资本主义的偏性和对人性需求的深刻洞察,为什么曾经被视为消费引擎的群体,在环境变化时,其潜在的风险会被迅速放大?这股曾让无数年轻人奋不顾身投身其中的消费浪潮。他的底层逻辑又是什么?又给那些缺乏足够经济基础的个体带来了怎样深远的影响,甚至埋下了哪些难以预料的隐患?
第一,咱们得先搞明白为什么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尤其是80后、90后的这批年轻姑娘。他们的消费观念会变得那么激进,你别不信,这还真不是他们天生就爱乱花钱。你想想那个大环境,经济蹭蹭往上涨,到处都在释放形势一片大好的积极信号,这种氛围下,自然会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推理,不断的鼓励你,刺激你去消费,去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什么因美让你永葆青春。什么说走就走的旅行才是活出自我,再加上各种网贷平台铺天盖地的广告告诉你,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这些玩意儿哪个不是在给你灌迷魂汤?当然,这里面有极少数人,要么自己家底厚,要么自己确实能挣到那个钱,他们消费的起那是人家的本事。但对于大多数出身普通,收入平平的中下层姑娘来说,这种被无限放大的消费欲望远远超过了他们自身的实际挣钱能力。结果是什么?结果就是一个庞大的靠着借来维持光鲜亮丽的年轻女性负债群体,就这么悄然形成了。
你可能会说,这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好像问题不大,确实在那个阶段通过个体负债和所谓的转移支付,比如男朋友买单,父母补贴,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消费的繁荣,拉动了内需。对于整个社会的经济数据来说,短期看是有益的,但这就像给一辆快要没油的车猛踩油门,看着跑的快,实则隐患重重。
第二,咱们再来看看为什么社会和资本会如此默契的把年轻女性推上消费神坛,这里面可不只是简单的他们好忽悠。我告诉你一个残酷的数据,大概从2013年开始,咱们国家社会资金在生产端的投入产出比就已经急转直下了。30年前你投一块钱到生产领域,可能还能挣回4块钱,但到了那个时候,投一块钱,可能连七分钱的利润都挣不回来了。你没听错,就是这么惨,甚至有数据显示,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的平均利润率一度低到只有1%,包括咱们现在离不开的外卖这些平台经济,他们的平均利润率据说到顶了也就2.6%,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当从生产端赚钱越来越难的时候,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引擎就必然要从生产驱动向消费驱动切换,这不是哪个资本家一拍脑袋想出来的阴谋,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到了这个阶段,要想拉动经济,就必须找到最有消费潜力,也最容易冲动消费的群体,然后拼命的去捧他们,哄他们,让他们心甘情愿的把钱掏出来。那么。谁是这个阶段的最佳人选?答案不言而喻,年轻女性,她们对新鲜事物接受度高,对精致生活有向往,情感相对细腻,也更容易受到社会潮流和舆论的影响。所以他们在这个阶段被捧上消费的神坛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这不是什么资本捧杀女性那么简单。这是整个经济机器换挡提速的必然选择。
第三,咱们得深入理解一下,为什么很多年轻女性会陷入这种买买买的循环,甚至不惜负债,仅仅是因为爽啊,背后还有更深层的人性逻辑。很多姑娘确实会买一堆可能根本用不上的东西,仅仅是因为下单付款那一刻的感觉特别好,特别是对于那些内心存在某种匮乏感的女性来说。他们可能越是觉得自己缺什么,就越期待通过拥有琳琅满目的物品来获得一种被填满的满足感。这种心理不仅仅体现在对物品的占有上,甚至在人际关系中也可能有所体现。他们会本能的追求那种被关注、被围绕、被需要的感觉,他们在消费过程中那种不断挑选、不断尝试、不断比较所获得的体验是满足。可能比物品本身的使用功能更让他们感到愉悦。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很多现实场景中,女性可能很难像男性那样,通过在事业上的打拼,在社会上的贡献来直接获得那种强烈的支配感、主导权和占有欲的满足。当然,也有少数非常优秀的女性,她们可以在工作中通过创造社会价值来获得这种。满足感。但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姑娘来说,这条路可能并不那么容易走通,所以他们会不自觉的将这种对掌控感和价值感的追求转移到消费领域,通过精心装扮自己,通过享受各种被伺候的服务体验来进阶获得内容,我能主宰我值得被优待的心理满足。而这恰恰与消费主义所提倡的商品多样性和服务体验至上的理念,一拍即合,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
我们再来聊聊男女在追求优越感这件事上到底有什么根本性的不同。这直接关系到他们后续的人生选择和风险承受能力。人啊,都有一种本能,就是追求比别人强的感觉,也就是所谓的优越感。不过,千百年来的社会文化和压力,让男人和女人在追求这种优越感的方向上产生了明显的分歧。男性追求的优越感,更多的需要通过创造实实在在的社会价值,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以及占有多少关键资源来体现。你可以在酒桌上吹的天花乱坠,但真正能让你赢得尊重的永远是你兜里有多少硬通货。多少资源?你能为这个社会贡献什么?所以你会看到男性社会往往充满了激烈的竞争和内卷,他们会拼了命的去争夺那些有限的资源。而女性追求优越感的方式往往有所不同,很多时候他们会通过凸显自己生活的品质感、自身的精致度以及能享受到什么样的优待来追求这种优越感。这更像是一种享受性的自我价值认证。我过得比你好,我比你更懂生活,我能吸引到更优质的资源来供养我,这本身就证明了我的价值。所以你会看到,那些所谓的优雅、精致以及各种高端的消费体验,都需要有雄厚的资金来支撑。而有人愿意为我支付这些成本,在某些女性看来,恰恰是自身价值的一种重要体现。这种差异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它是人类社会千百年虚化的结果,已经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我们每个人的思维模式、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第五,以上这些分析,我们再来看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为什么现在很多离婚都是女性提出来的?这真的只是简单的道德化活法。有数据显示,现在社会中,大约80%的离婚是由女性提出的,而在这80%的案例中,又有高达90%的情况,或多或少都与另一方的经济状况出现问题有关。很多人一看到这个数据,可能就直接上升到道德层面去批判,说什么女人现实,嫌贫爱富。但我告诉你,这事儿可能还真跟道德没那么大关系,更多的是一种根治生存策略的必然选择。
前面咱们已经分析过了,雄性的核心价值在于对资源的占有。所以你会发现,雄性在成功占据资源之后,它的忠诚度往往需要更强的外部力量,比如法律、道德、社会舆论来进行约束,否则他们那种本能的渴望扩大自身基因繁衍概率的冲动,就很容易占据上风,而雌性的核心价值则在于与更高质量的资源建立起强连接,这种连接越稳固、越优质,他们自身和后来的生存安全就越有保障。那么,当这个资源本身,比如提供经济支持的伴侣出现问题无法再提供原有的保障时,从生存策略的角度来看,及时切断原有的连接,并积极去寻找和重新连接一个更有保障的新资源。就成一种几乎是写在基因密码里的本能选择。退一万步说,咱们不谈什么高大上的理论,就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家庭平时的日常开销水平是每个月1万块钱。当这个男人因为种种原因再也撑不起这个1万块钱的生活水平,甚至连自己的生存都成问题的时候,你指望那个女人能独自撑起这个家吗?很多时候,这真的不是道德问题,也不是他愿不愿意吃苦的问题,而是赤裸的能力问题和生存压力问题。
第六,这种良性生存策略的差异以及社会约束力的变化,正在给当前的社会带来一些阶段性的失衡和乱象,正因为男女在生存策略上的本能。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才逐渐进化出一套复杂的道德规范和法律体系,来约束和平衡这些本能冲动,以维持社会的基本稳定和秩序。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所谓社会文明的进步,我们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限制男性本能的那些外部法律约束力。比如婚姻法对财产的分割,对过错方的惩罚等等,不仅依然存在,甚至还在不断的被强化。但是那些曾经用来约束女性本能的外部道德约束力,比如传统的三从四德、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之类的观念,则在女性独立、个性解放的浪潮下逐渐开始消减,甚至被视为风险糟粕而被彻底抛弃。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两性关系中的某种平衡,在现阶段确实造成了不少社会问题和家庭矛盾,比如我们看到的离婚率飙升,婚恋观念的混乱以及一些极端的情感纠纷等等。这些可能都只是社会转型期必然会经历的阶段性问题,我们不必把当下这种由于失衡所造成的乱象看得过于悲观。甚至认为是毁天灭地的灾难。
第七,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这些宏观的社会趋势和微观的个体选择,最终会汇聚成一股什么样的洪流,又会给我们普通人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挑战和警示?社会个体的很多心态、思维和行为,往往并不具备能够穿透经济周期和时代变迁的长远理性。越是处于阶层往下的人,就越容易表现出那种随大流跟风跑的特征。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在过去那15年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很多那些本来就没什么家底,没什么原始积累的普通人,他们并没有抓住这个宝贵的社会发展机会,去完成最关键的原始资本的积累。反而被另一股看似光鲜亮丽的消费主义潮流所裹挟。迷失了方向,有资源的那些阶层和群体,在这个阶段,他们从生产驱动进入消费驱动模式,是符合他们自身发展阶段的,也是顺理成章的。但是,那些没有资源的阶层和群体,他们明明还没有完成资产积累这个阶段,却从无力盲目的去紧跟那些有钱人的消费潮流。结果是什么?结果就是不仅失去了宝贵的积累机会。反而让自己背上一屁股债,变得负债累累。这种潮流对普通人中的男性和女性其实都产生了影响,大家都觉着通过消费来彰显所谓的自身价值。只不过就像我们前面分析的,由于社会角色的定位、心理需求的差异以及金融工具的精准投放,普通人中的年轻女性群体可能受这种消费主义潮流的影响更深一些。因为那些形形色色的网贷模式、信用卡分期以及在恋爱关系中可能存在的转移支付模式,都为那些可能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缺乏家庭支撑,但又正值青春年华、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的年轻姑娘们,提供一种看似唾手可得的虚假债务杠杆。这种让他们更容易将内心的美好意愿迅速的转化为实际的消费行为,而忽略了背后可能隐藏的巨大风险。
第八,当潮水真正退去的时候,谁会第一个被割韭菜?银行的动作往往是最真实的信号。当经济大环境发生变化,潮水开始退去的时候,那些曾经极力鼓吹消费的金融机构。往往会第一个发出风险警告,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大概从2024年开始,一些大的银行就已经开始将大龄未婚女性和离异单身女性,列为信贷业务的高风险群体了。强调一下,银行的这种举动,它本身并不是针对哪个特定群体带有歧视,它完全是基于自身严格的风险控制机制。做出了一种商业上的预防措施,那我们就要思考了,为什么当经济形势开始走弱的时候,那些之前被金融机构不断怂恿、不断赋能去消费的群体会率先被列为风险控制的优先对象呢?答案很简单,银行做的一切行为最终都是为了自己的利润。之前不断的怂恿你消费,是因为他们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这个群体的消费意愿最强烈。而且当时他们还年轻,未来的还款能力或者说找到人借款的能力看起来还比较乐观。而今天之所以优先被他们采取风控措施,同样是因为银行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这个群体的整体负债率已经非常高了。但与此同时,社会上各种形式的转移支付,比如高薪工作的稳定性、恋爱中难进的持续投入意愿等疯狂减少,再加上年龄的增长,不可避免的会导致他们在婚恋市场和社会职场上的竞争力有所下降。未来的收入预期也可能会日益减少。综合判断下来,这个群体所产生的债务违约风险自然就比其他群体要高得多。有数据显示,仅仅是从2024年到2025年5月份,各种信用卡债务违约的女性群体数量。就惊人的增加了48%,这个增长速度基本上快要赶上市场上发拍放的增速了。而且这还仅是统计的那些纯粹因为个人日常消费而导致的债务违约,还不包括那些因为买房而产生的家庭负债。也就是说仅仅是因为日常的衣食住行、美妆护肤、吃喝玩乐这些个人消费就已经让一大批女性资不抵债。信用卡还不上了,这个人群规模的扩大速度是非常迅猛的。相比之下,男性的债务增长主要还是体现在车贷和房贷这些大件商品的违约上,虽然这部分违约数量也在增长,但整体规模和增速可能并没有女性个人消费来违约那么触目惊心,因为能买得起车、买得起房的男性毕竟还是少数。而大多数买不起这些大件的普通男性,他们的个人日常消费往往还是能量入为出,甚至很多人反而因为危机感的增强开始有意识的增加储蓄了。
第九,这种冰冷而残酷的现实状况最终会导向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今天要给大家敲的真正的警钟。当大量的年轻女性,严重的个人消费债务,而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偿还这些债务的能力又在不断下降的时候,他们会怎么办?我告诉你,接下来很可能会有相当一部分负债的年轻女性,开始大幅度降低自己的择偶要求,试图通过结婚这种方式来实现个人债务的软着陆,甚至是转移支付。他们的算盘可能是这样的,如果能找到一个经济条件尚可。或者至少没有负债的男性结婚,那么婚后无论是通过共同财产的认定,还是通过对方主动或被动的承担债务,都有可能帮助他们化解掉婚前的个人债务。如果对方碰巧还有一些多余的存款,那么即使将来离婚,按照现在的法律,说不定还能分走一半。就算对方没有多余的存款,仅仅是能帮助他完成化债这个目标。那么,在债务化解之后再选择离婚对他来说也算不上亏本的买卖。你听明白这其中的凶险了吗?
所以,最后要给所有正准备谈婚论嫁,或者对未来婚姻还抱有美好幻想的兄弟们提个醒。接下来这段时间,你们在选择伴侣的时候务必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因为随着整体经济形势和就业状况的进一步不明朗。通过结婚来实现个人债务的化解,很可能会成为某些深陷债务疑难的群体的唯一出路,甚至是他们深思熟虑后的求生策略。如果这个时候突然有一个条件看起来还不错的姑娘,一反常态的降低了对你的要求,主动向你示好,甚至急于和你走进婚姻的,可千万别以为自己是走了桃花运捡到了宝,很多时候,你可能不是中奖了,而是中招了。个体的很多行为选择都与整个社会的大趋势息息相关,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求生策略,都必然受到我们所处的这个生存结构和时代背景的深刻影响和制约。看不清这个大趋势,你可能就会成为别人危机转嫁的接盘侠。
当前社会中一些年轻女性的消费观念,负债困境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婚恋市场新动向,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所谓潮流,未必真的适合每一个人。尤其是在经济进入调整期,各种不确定性增加的当下,保持独立的思考能力,看清自己所处的真实阶段,守住自己的底线,不被虚假的繁荣所迷惑,不被轻易的价值输出所裹挟,这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
你走过的路就是你的全世界,你做过的选择就是你的整个人生。茶泡开才好喝,人看开才好过,就瓶子打开了,故事就管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