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优质文化资源具有文化、教育、经济等多种价值,涵盖文化服务的多个方面。传承和发扬优质文化,需要以多种形式、多样化的方式方法做好传承,也要构建好上下畅通、执行有力的基层文化传达队伍,拉动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公务文化服务机制,做强做大供给平台。同时,要注重传达文化的质量,做好筛选服务工作,注重供给文化的优质性和普及度,不能曲高和寡,要保障优质文化给群众带来幸福感和获得感。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参与、群众可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通过统筹打造优质文化“硬服务”和“软服务”,整合城乡公共文化资源,完善文化供给平台,用好“多网合一”管理模式,引导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网格倾斜,优化文化服务供给侧,多开展研学交流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群众到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参观学习,依托网络媒体,让文化资源更快速地流动,不断推动文化资源普及到乡镇、到社区、到农村。
推动优质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现代优质文化的传承首要的便是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文化的繁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铺垫也是必经之路。在传承的过程中,我们要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意识形态的主动脉,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在发扬过程中探索群众实际需求,将优秀的文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宣传,自下而上、以需定供,提高公共文化传播效率,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增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在传承和发扬中创新。
推动文化传承打通信息壁垒。依托互联网平台,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将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赋能,开拓文化传承和发扬道路,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互融合,在融合中创新,在网络平台上带动广大社会成员、多方社会主体协同发力,让文化传播通道国际化、多样化、立体化,打通信息壁垒,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华文化的新概念、新内涵。同时,将文化资源上传云端,带动云展览、云阅读、云体验等发展,扩大农家书屋文化资料存储,让广大人民群众能享受更多样更高质量的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