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经典||南华经解读96
颜回想去纠正残暴的卫王,拯救卫国的人民。而孔子担心颜回悟道不够精纯。人在悟道的过程中要集中精力,如果今天试试这个,明天试试那个,就不会有结果。
《道德经》云:“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就是说悟道修德应该持续精进。悟道不精进,面对实际问题自己就会动摇,更无法纠正别人。
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况且你知道人的实际能力是因什么而丧失,聪明才智又是因为什么而外露的吗?)
在道家看来,人的实际能力是本质。一个人表现得聪明并不必然有实际能力,而一个有实际能力的人,从表面上往往看不出有多么聪明。
所以,人应该重视的是提高自己的实际能力,而不是表现出聪明的样子。德荡乎名,实际能力之所以丧失,是为了追求名,知出乎争。聪明才智之所以外露是为了与人相争。
名也者,相轧也;(名是互相倾轧的工具。)知也者,争之器也。(聪明才智是相争的工具。)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二者都是凶器,不能靠它们来完善自己的行为。)
为什么会有华而不实的人呢?因为人们衡量一个人往往不是看实际能力,而是看名气高低,这导致人不去提升自己的实际能力,而是通过表现得很聪明来争夺虚名。靠虚名和假装聪明不能完善自我。所以,热衷于争夺虚名的人往往会丧失实际能力。
孔子担心颜回悟道不够精纯,前去卫国游说是为了追求名,而争名会进一步导致实际能力的丧失。因此去卫国凶多吉少。
前面讲颜回要去卫国纠正卫王,孔子担心此行凶多吉少,有两个原因,第一担心他悟道不精,没有能力纠正他人;第二担心他是为了争名。我们先看第一点,如果一个人不为争名,只是悟道不精,为何无法纠正他人:且德厚信矼(音腔),未达人气,如果一个人务实诚信,但底气不足;名闻不争,未达人心。不争名,但缺乏说服力。
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术暴人之前者,(强行用仁义规范之类的言论在残暴者面前游说),是以人恶有其美也,命之曰菑人。(这是用别人的恶来衬托自己的美,这叫挑衅。)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若殆为人菑夫?(挑衅他人者,他人必然反过来挑衅他。你想被人挑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