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历的增长,自己面前的世界越来越大,会渐渐对于理所当然的事物产生怀疑。想要探索问题的深处即真相所在的地方。探寻得久了便渐渐对“何为日常?”这个问题引起关注。写到这里可能就有人会说了,这算是个问题吗?“日常”不就是每天平平常常过得日子吗?嗯,确实如此。但是仔细想想“日常”这个词其实非常像物理学里计量单位的定义。
首先,生活在同一个时刻、同一个地方的人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日常”。这个“日常”由每个人的性格、成长经历、人生际遇等所决定,所以就如同世界上没有同样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相同的“日常”。举个极端例子,即使是同卵双胞胎,在同一个家庭长大,一起成长,一起上学,一起工作,也绝不会经历完全相同的“日常”。
更改一个变量,生活在同一时刻、不同地区的人们,经历着完全不同的的“日常”,这种“完全不同”有时候是颠覆性的。比如去过西藏的人就知道,“信仰”这件事其实是个“日常”。不管从我们的眼睛里看起来大昭寺前面磕长头的人们有多么“异常”或者“不可理解”,那也只是他们的“日常”。再比如,去过上海坐一次公交车便知道,原来公交车报站可以是一遍普通话,一遍英文,一遍上海话。其实这也只是每个上海人经历的日常。
更改另一个变量,生活在不同时期、相同地方的人们经历着怎样的“日常”?生活在《清明上河图》里的每一个人都有怎样的日常呢?我们所了解的历史大多都只是一个非常宏观的大概念,比如“康乾盛世”“贞观之治”。当我们对生活在历史卷轴里面的人们的“日常”有多少了解呢?美国汉学家孔飞力所著的《叫魂》之中便描述了乾隆年间,帝国表面上看起来一副太平盛世,其实生活在其中的老百姓都充满了危机感与压抑感。罗伯特·达恩顿所著《法国大革命前的畅销禁书》里从法国大革命前期普通民众所读的书来分析法国大革命发生的原因。这些都是“日常”,是历史上的“日常”。
“日常”这个词看似轻如鸿毛,实则重于泰山。“日常”横向堆积便是当今社会,纵向重叠便是历史。所以我想若能以“日常”为单位,来丈量事物、分析问题,很多不理解便能消失,看问题的视野会越来越广,角度也会不同。角度不同,看到的也就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