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入园焦虑
九月一号,孩子就要上幼儿园了。
本来觉得,对孩子的入园焦虑问题,自己无比淡定,无比自信,可当眼看着只剩几天的时间,心里却有些发虚。
一想到这么点娃,马上要背着书包去上学,开始进入陌生的集体生活,开始步入社会,焦虑感扑面而来。
孩子是否能顺利适应幼儿园生活?
面对分离焦虑,从父母的角度看,更深层次的点貌似都聚焦在这两个字上——放手。
放手,意味着家长的控制权在弱化,意味着将孩子的成长与自主权让渡给孩子。
放手即是在构建边界。
02
边界
最近看了不少家庭关系、育儿与心理学方面的书,这些书中,真心爸妈的育儿理念最值得推荐和分享。
尤其是在父母与孩子的边界感建立上,他们是我见过的最为成功的亲子关系典范。
这对毕业于北大的夫妇,将十几年来沉淀下来的育儿经验凝结在这两本书里:《育儿基本:找到好方法,轻松做爸妈》与《育儿基本2:与孩子合作》。
主张父母要不断学习,尊重和培养孩子的自主性,与孩子建立同盟,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尊重孩子的自主性,让孩子成为自己”,说起来很简单,在现实的育儿生活中,并不很容易就能做到。因为还是有太多的父母,不自觉的就“包办了”本身属于孩子自身的成长与义务。
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清晰的边界,才是让孩子“自主”的前提。
从心理咨询的角度看,边界是一个高频词,它的意思是:我们需要承认和尊重彼此的独立性,我为我的生命负责,你为你的生命负责,绝不轻易越界。
心理咨询师陈海贤在《了不起的我》中,对边界的比喻很形象:
就像两个鸡蛋,都带着自己的壳,无论你多想跟别的鸡蛋亲近,也只能期望成为“一个篮子里的鸡蛋”,而不能期望成为“同一枚鸡蛋”。而一旦挨得太近,很容易“鸡飞蛋打”。
孩子的书包要由谁来背?家务活该不该让孩子来做?很多人的答案或理念都因人而异。
类似这样的生活细节,真心爸妈在书中列举出了很多真实的小案例。他们主张孩子的书包由孩子自己来背,书包该带什么也要由自己来整理。
家务活不主张让孩子帮忙,学龄期的孩子,需要自己完成自己的“家务活”,比如收拾自己的房间、书桌,整理玩具、书本等。
而这些细微的生活习惯,根据孩子的发展阶段一步步引导,放手去营造。就像慢慢达成某种合作一样,父母与孩子,建立起了边界,各司其职,家庭秩序井然运转。
陈海贤说:“边界就在那里,很客观,我们只能承认和遵守。”
这个结论,简单而深刻。
03
孤独
边界的背后,站立着孤独。
月初时,参加了一场幼儿园家长会。园长在分享到入园焦虑和亲子关系构建时,举了一个例子,让人印象深刻。
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就像是两个人在步行:孩子走在前面,家长稍后,走在孩子的身侧。
开始时,沿着街道直走,孩子越走越快,家长在后面紧紧跟上脚步。
突然,街道拐角,孩子一溜烟儿地拐弯,家长一抬头,孩子早已消失不见。
如果说边界是关系的前提,那么,关系的真相即是孤独。
毕竟,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完全理解另一个人,也没有人能完全为另一个人的生活负责。
我们自认为的“拥有”,其实就像是幻觉。我们只是在各自的旅程里相遇,彼此同行。这种相遇有长有短,最终我们还是会分开,各走各的路。
真相往往叫人失落。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边界感与孤独恰好昭示着个体的成熟,也可以说是人格的健全。
按照罗杰斯的人格理论来说,健全的人就像一个婴儿,因为他是按照自己机体估价过程而不是价值条件来生活的,这种“忠实于自己”的生活是完善的生活。它标志着一个纯洁的自我和真正的善。
罗杰斯认为,每个个体都有自我实现的倾向,这种倾向是让我们不断前行的动机。
从建立边界感到体会孤独,从孤独到自我实现,个体生命发展的一路进阶中,随着角色的不同,伴随着的交织的关系也不同。
从家庭的维度看,无论是和伴侣,还是和孩子,相伴一生的亲密关系最值得我们用心经营。
这一路,如果借用罗杰斯的幸福理论来概括再合适不过了——
“幸福来自实现趋向中的积极参与,体现于持续的奋斗之中。”
持之奋斗的,不仅仅是指事业,也指自我发展,与亲密关系的维护。
04
后记
入秋,悄无声息。
季节变换,生活与目标也在变换。
一个是自然的轮回,一个更像是命运的循环。
陈海贤说:“人是根据目标来组织生活的,目标有我们过去的投入,也有我们对未来的期待。”
前行在路上,总有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让原本的目标不断的偏移。好在,总能知道身处何方,将要去向何处。
愿你我,乘风破浪,总能持续奋斗。
最后,依旧分享一首鲁米的小诗:
你的所有情绪
都是你的心灵发出的呼唤
让你回归于你自己
你只有时刻跟随自己
和自己的所有情绪在一起
喜悦,将不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