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长征---血漫湘江》,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红五军团三十四师接到中革军委的命令,担任整个中央红军渡湘江的后卫任务。
中革军委把如此重要的任务交给三十四师是有道理的。师长陈树湘一九二七年参加秋收起义,在井冈山上任红四军连长,一九三一年任红十二军团长,一九三三年任红十九军五十六师师长,中央红军军事转移前夕出任红五军团三十四师师长。政委程翠林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七年参加秋收起义,一九三三年任红十二军团政委。一九三四年红军大规模军事转移前夕出任三十四师政委。
三十四师全师干部大多是原红四军调来的骨干,政治立场坚定,作战经验丰富;而战士全部来自贫苦的青年农民,士气旺盛,作战能力很强。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一日,中央军委纵队全部渡过湘江,三十四师开始突围。红军官兵与迎面扑来的国民党军激战整整三个小时,师长陈树湘在令人喘不过来的硝烟中向全师宣布了两条决定:一、寻找敌人兵力薄弱的地方突围出去,到湘南发展游击战争;二、万一突围不成,誓为苏维埃共和国流尽最后一滴血!
战斗持续到深夜,三十四师的部队已被敌人切割成数块。陈树湘带领一百多名官兵向东突围,红军官兵把仅存的弹药打光后开始了肉搏,一百多名红军官兵全部壮烈牺牲。师长陈树湘腹部中弹,在昏迷中被俘。
国民党将陈树湘放在担架上,准备押往湖南省会长沙。在途中,躺在担架上的陈树湘从腹部的伤口处把自己的肠子掏出来扯断了。
国民党军把陈树湘的头颅割下来,挂在了长沙小吴门城墙上。二十九年前,陈树湘出生在长沙小吴门的瓦屋街。站在小吴门的城墙上,可以看到他家那木板做的家门。木门后的家里有他卧病在床的老母。年轻的红军师长陈树湘的灵魂终于回到了他梦中的故乡。
红军官兵誓死都要完成党中央交给的任务,誓死保卫党中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
这是信仰的力量!
如果,这里包围圈外的是红军,而里面的是国民党军队,结果会是什么?当然,国民党军队不会有任何士兵继续战斗。
为什么?因为红军官兵的信仰是正义的,每个人都在“为了其他劳动人民的解放而奋斗,誓死保卫党中央”。而国民党军队的人只是在盘算着“为了自己升官发财,一切下级的调动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性命”。
一个为了他人长久的利益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而另一个,只要自己不死,就认为所有手下人的死都是值得的。在信仰的巨大差异之下,红军虽然处于绝对劣势,但哪怕只剩一兵一卒,也会顽强地抵抗;反之,国民党军队就会一触即溃。
正是因为国民党信仰的问题,红军在长征路上走完了剩下的路程,并最后击败了国民党。我想,红军的精神,是让他们取得胜利的关键,也是我们应该拥有的精神。
在我们每个人成长的道路上,都会面对种种诱惑。面对这些诱惑,你会不会坚守自己的底线?面对种种利益,你会不会坚持自己的信仰?面对甚至是生死的考验,你会怎么办?如果你想退缩,请想一想为我们这一代用鲜血谱写史诗、用死亡创造新社会的红军战士们!红军战士们的行为体现出了信仰的力量,体现出了对于信仰的一种坚守!
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坚守这份信仰,培育她、传承她,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