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薇泩铃单月征文】第八期【母亲】单月征文
看《寻梦环游记》时记住了一句话“当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记得你时,你将彻底消失。”人们总以为肉体死亡的那刻,就是我们从这个世界消失的时刻。曾经我也是这么以为的,年轻的我甚至会因此而惊恐、焦虑,无法接受这个世界上没有自己的存在。现在经历了一些世事,明白了一些道理,也开始思考“朽”与“不朽”的真正含义。
贾平凹先生写下了《写给母亲》这篇小文,这真的是给母亲写的,在我看来是他作为儿子做得最正确的一件事情。我不知道他的母亲去世前,他有多少文字记录过母亲。网上大概搜索了一下,应该还有一篇《我不是个好儿子》,仔细看了看,这篇文章里记录了母亲叫“周小蛾”,至少让我知道了这个普通母亲的名字。贾平凹作为一个知名作家,写下了许多文字,记录了很多人,很多事儿,那些人、那些事儿将因他的文字不朽,将永不会消失。他在母亲去世三年中没有为母亲写过一个字,在外国人的节日“母亲节”这天突然有了给母亲写下文字的念头,因此有了《写给母亲》。对此,我表示很开心,因为小蛾母亲不会从这世上消失了。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里有一句话“死而不亡者寿”,意思是说,真正的长寿不仅仅是生命的延续,更是精神的永存,即使身体消亡,但精神信念若能长存,那么就是真正的长寿。精神信念的长存,很容易让我们想到那些伟人,比如屈原的爱国精神,苏轼的有趣灵魂,他们用自己的文字让自己长存。可那些普通人呢?一生都在乡下,没有文化的小蛾母亲,是没法让自己的精神意志长存于世的,但幸运的是她有这么一个儿子。
我是一个喜欢琢磨文字的人,也还算喜欢写东西,所以,也能记录。我也经历过亲人的离世,我的奶奶在2000年离世,她也是像小蛾母亲一样普通的,没有文化的母亲。她独自拉扯大了六个孩子,还有我这个孙辈。奶奶去世十年后,我以《奶奶的婚姻》为题,写了十篇文章,因为没有地方发表,一直躺在我的电脑里,现在来到了“简书”,这些文字终于可以面世了,我只是个普通的写作者,但我仍能用文字让奶奶在这世间长存,我觉得很开心,我也真心希望这世间的小蛾母亲们都能拥有这份被记录下的幸运。
贾平凹先生说:“整整三年了,我给别人写过十多篇文章,却始终没给我妈写过一个字”,我们应该责备他吗?他这叫不孝吗?那当然不该也不是,除非你经历过他所经历的。1997年我上高一,那年爷爷去世,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在学校,爸爸妈妈没给我请假,我哭了,然后在课桌前坐下,在我的周记本上,很快就为爷爷写了一篇纪念文章。毫不掩饰,我更爱我的奶奶,因为她陪伴我更多,给我更多关爱。2000年的暑假,奶奶去世,前文我说过奶奶去世十年,我才为她写文,不是不想,只是无法立即提笔,最深沉的情感需要漫长的时间去酝酿。也许这漫长的时间只是让我接受一个现实,奶奶不在的现实,只有这样我才能真正去纪念她。贾平凹先生也应该是如此。若不是三周年的日子越来越近,若不是必须在世俗的目光注视下回到棠棣母亲的坟头去办一场仪式,我相信这篇纪念母亲的文字还会更迟写出来。
“三年里,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而且还觉得我妈自己也不以为她就死了。”这句话是全文里最能让我共鸣的话语了。这话语从语言的角度讲很普通,普通得有些读者不会注意到这句话。但,于我。这句话是那么的醒目,因为这感受我也有,太真切了。2000年暑假的一个晚上,我牵上家里的小猫去奶奶的房间,准备给奶奶吃药,借着灯光我注意到了奶奶的异样。我惊恐地叫妈妈,妈妈来推了推奶奶,然后告诉我奶奶走了,让我去叫爸爸回家,爸爸已经去水库边看鱼的小房子里睡下了。乡村的夜晚是漆黑的,我是在奔跑,一边跑,一边想自己为什么要跑,我觉得奶奶没有走,可是我又为什么会奔跑。告诉爸爸奶奶走了的消息的时候,我应该没有哭,因为在奶奶的葬礼上我也没有哭,我只是很疲惫、情绪很低沉。众所周知奶奶最疼爱的就是我,但我没有嚎啕大哭,也许在世俗的眼光中,我就是不孝。但我觉得奶奶没有死,我不想哭,也哭不出来。
在奶奶最后的几年,她很多次告诉过我希望自己离开这世间时能快一些,她不希望自己卧病在床,等着儿女去照顾,那时我不太懂,现在我懂了,要强了一辈子的奶奶,不想成为任何人的负担。奶奶去世的那天,我回家的时候奶奶正端着盆子准备去喂小猪,但明显奶奶有些难受,在流冷汗,我把奶奶搀去了床上躺下,奶奶让妈妈给她做点儿吃的,妈妈给奶奶做了我们夏天常喝的面籽(一种流食),奶奶就睡下了。妈妈做晚饭,我去菜园摘菜,奶奶躺在床上独自度过她人生的最后时刻。我想奶奶睡下的时候也一定不以为自己就要死了,平时也是这样,时不时心里会有点儿难受,睡一觉就好了。这一切太突然,我不觉得奶奶死了,奶奶也不认为自己就死了。奶奶去世的那个夏天我去大学读书了,没了睹物思人的机会,我的伤痛看起来似乎少了些,其实不然,这些伤一直压在心底,需要十年的时间才能慢慢消解。就像那些后劲十足的酒,一开始下肚不觉得怎样,后来才慢慢感觉到醉酒的痛苦,也需要更长的时间慢慢从醉酒中醒来。
写到这里我已经不知道我到底是不是在写《写给母亲》的读后感了,只觉得这篇淡淡的文章不似那么淡,它也后劲十足,让我禁不住沉入回忆,提笔絮叨。《寻梦环游记》里,年老的可可即将忘记父亲埃克托,好在米格这个有音乐梦想的男孩儿让埃克托继续留在了后代的记忆中,埃克托也因此不会消失。现实中,贾平凹先生也终将离开这世间,他也不得不忘记母亲,但《写给母亲》会让世人帮他永远记住小蛾母亲,小娥母亲永远不会消失,小娥母亲很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