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倚岫带流,枕皋筑舍,席丰草以为茵,纫幽兰而作佩。仰睇飞鸿,俯视泳鳞。寻方外之交,赏邱口之彦。扬挖古今,剧谈稼穑。贝叶编经,桐阴得句。陶琴无弦,桓笛三弄。志愿未为不适也。
作者:费元禄,字无学,明铅山人。
译文:看远处倚着山势呈现出流动的画面,欣赏那枕水的高地,坐在茂盛的草地上并把它当成垫子,把幽兰串起来佩戴在身上。仰头看向那天上的鸿雁,低头俯视水中的锦鲤。遍寻方外之交,欣赏邱口的贤士。畅谈古今世情,从贝叶经到桐阴句,听听无弦的陶琴和桓伊三弄。至于我的志向和愿望,到如今为止并没有留下任何遗憾。
作者在此文中展现古代文人雅士的休闲方式让我产生很多联想。记得在一本书中记录了一户普通人家为了得到桂花味的大米,家人合力采摘当季的桂花,择取、洗净、晒干,然后装入纱袋,再放入米袋中,这样就能品尝到富有桂花味的米饭。这也是一种对生活极致热爱的表现形式。虽羡慕古人,但现代人也有属于自己的美好。
我是挹洗俏月,这是今天的阅读分享,祝您工作愉快......
【本文释义】
清课:原指佛教日修之课。后用以指清雅的功课。
岫(xiù) : 1、山穴:云缭绕而出~。 2、山:开窗见远~。
带流:战国错金银铜鼎,现藏洛阳博物馆,洛阳市西工区小屯村窖藏出土地。战国,高16.5厘米,腹径13.2厘米。 这是战国时期极为罕见的饪食器。
皋[ gāo ]:水边的高地。
筑舍道傍,拼音是zhù shè dào bàng,意思是在路旁盖房子,同路人讨论事情。比喻人多口杂,办不成事。出自《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七年》。
席:在古文中大多表示座位,以及由座位引申的“职务”、“酒席”和量词如“一席话”等等。古代人没有椅子凳子,是在地下先铺一大块席子,叫做“筵”,在上面铺上一小块细软的席子用来坐,同时摆放一只小茶几当桌子。一块坐席就是一个席位。按照方位,分为主席、宾席、尊席、正席、偏席等等。古文中的“离席曰”,就是站起来说;“筵席”就是在“筵”和“席”上喝酒;“一席话”就是坐在席上谈的一番话。
纫 :rèn: 1.引线穿针:~针。 2.缝缀:~辑(喻修补)。缝~。 3.深深感激:感~。~佩(佩带,喻感佩不忘)。至~高谊。 4.捻线,搓绳。
佩:意思是佩带,把徽章等戴在或挂在胸前、臂上或腰间;心悦诚服:佩服、钦佩。
茵:古代车子上的垫子。泛指铺垫的东西。
睇:眼睛斜看。也泛指‘看’。
飞鸿:1.飞行着的鸿雁。 2.指画有鸿雁的旗。 3.指音信。 4.虫名。
方外:即“敬以直内,义以方外”,语出《周易·系辞》。
“方外之交”:其实是一种比较纯洁的交谊,不应掺杂太多的私利因素。历史上最著名的方外之交,首推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和金山寺的佛印和尚,他们的许多故事人们耳熟能详。而南岳衡山作为中国一座宗教名山,在近两千年的历史演进中,高道高僧辈出,他们与方外之交的故事,也为世世代代的人们所津津乐道。”
彦:本义:有才学的人。贤士。才德出众的人。
剧谈:犹畅谈。
稼穑:解释:《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对“稼穑”一词的解释是:“种植与收割,泛指农业劳动。”
贝叶:古代印度人用以写经的树叶。亦借指佛经。
陶琴:见'陶令琴'。《晋书.隐逸传.陶潜》﹕'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后用为典实。
桓笛:同桓郎笛。明吴廷翰《大酉石上听泉》诗:静夜疑桓笛,南风想舜弦。参见桓伊三弄。
桓伊三弄:意思指《梅花三弄》曲,出自《晋书.桓伊传》。
志愿,拼音为zhì yuàn,释义指志向和愿望;有志于并情愿;自愿。
未为:意思为不是。
不适:读音是bù shì,是指不往;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