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花园里,每一位老师都是辛勤的园丁,用爱与责任浇灌着每一朵祖国的花朵。我踏上教师这个岗位已有好些年头,在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不断摸索、总结,有了一些关于教育的小感悟,今天就想和大家聊聊“老师,要‘严’,不要‘凶’”这个话题。
一、严,是教育的基石
“严师出高徒”,这句老话流传至今,自有它的道理。这里的“严”,是一种对规则的坚守,是对学生成长的负责。记得我刚接手一个新班级时,班上的纪律比较松散。上课铃响了,还有同学在教室里追逐打闹;作业也总是有同学不按时完成。看到这种情况,我心里很着急,我知道,如果不及时纠正,孩子们很难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于是,我和同学们一起制定了详细的班级规章制度。从课堂纪律到作业要求,从课间行为到值日安排,每一项都明确具体。并且,我告诉大家,这些规则不是摆设,一旦违反,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刚开始,有几个调皮的孩子还是不太当回事。有一次,一个同学在课堂上偷偷玩手机,我发现后,没有当场发火,而是课后把他叫到办公室,心平气和地和他谈心。我给他讲了在课堂上玩手机的危害,不仅影响自己的学习,还会分散其他同学的注意力。同时,我按照班级规定,对他进行了小小的惩罚,让他负责一周的教室卫生打扫。
从那以后,这个同学上课再也没玩过手机,而且在学习上也更加认真了。其他同学看到老师对待规则如此严肃,也都自觉遵守起来。渐渐地,班级的纪律越来越好,学习氛围也越来越浓厚。通过这件事,我深刻体会到,严格的要求就像一把尺子,能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二、凶,是教育的误区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老师把“严”理解成了“凶”。他们认为,只有板着脸,大声呵斥,才能让学生害怕,从而服从管理。我曾经也犯过这样的错误。有一次,班上的考试成绩不理想,我心里很生气,走进教室就黑着脸,把同学们狠狠地批评了一顿。当时,教室里安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同学们都低着头,不敢看我。
我以为这样能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后好好学习。可是,接下来的几天,我发现课堂气氛变得很压抑,同学们上课都小心翼翼的,不敢主动发言。有几个平时很活泼的孩子,也变得沉默寡言了。我心里开始反思,是不是我的方式太过分了?
后来,我找了几位同学谈心,他们告诉我,老师发火的时候,他们心里很害怕,根本听不进去老师说的话,只想着怎么快点结束这场“灾难”。听了他们的话,我心里很愧疚。我意识到,“凶”虽然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安静下来,但却无法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反而会让他们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
三、用爱与耐心,让“严”更有温度
从那以后,我努力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当学生犯错时,我不再一味地发火,而是先冷静下来,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有一次,一个同学和同桌发生了矛盾,两人吵得不可开交。我把他们叫到办公室,没有批评他们,而是让他们分别说说自己的想法。原来,是因为一支笔的问题,两人都觉得是自己的,互不相让。
我耐心地听他们说完,然后笑着说:“其实这支笔是谁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之间的友谊。同学之间,应该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为了一点小事就吵架,多不值得呀。”听了我的话,两个孩子都低下了头,互相道了歉。从那以后,他们成了更好的朋友。
我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同学们聊天,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给他们一些鼓励和建议。我发现,当我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一样去关心和爱护时,他们也愿意和我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更加愿意听从我的教导。
四、共育学生成长,期待大家分享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用心去经营。要“严”,但不要“凶”,让学生在严格的要求下健康成长,在爱的氛围中感受温暖。当然,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的方法也需要因人而异。我深知,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
在这里,我真诚地欢迎各位教育同仁分享自己的教育经验。也许你在处理学生问题上有独特的妙招,也许你在营造班级氛围方面有宝贵的经验,也许你在与家长沟通上有巧妙的方法……无论是什么,都请不吝赐教。让我们携手共进,用我们的智慧和爱心,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让他们在我们的呵护下,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新学期,老师用查分管家一键创建成绩查询系统,让家长,学生自助查看考试详情,简单几个步骤,高效完成成绩发布工作,最后,希望我分享能给大家一些启发,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留言,一起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