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许昌 李辉
周一集体教研时,听了一节五年级的《鲸》一课,感触颇深,同时也浮想联翩。一直以来,我们都致力于在教学设计上体现学科价值,在课堂教学上实现学科价值。《鲸》是一篇说明文,是以介绍清楚对象“鲸”的知识为主要目的的常识性说明文。就这篇文章而言,它作为一种小学阶段的一种文体,其教学价值一是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与“鲸”有关的知识----把握“鲸”的特征。二是以文本为材料,辨识文章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理解说明的顺序;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进行与文段内容有关联的个性化表达;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三是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研究精神,融入德育课程。
许是太关注常识性说明文的文本价值了,所以这节课执教老师“理文章顺序、抓鲸的特征、明说明方法、辨语言精当”。按照这样的步骤教学,缺少变化,没有新意,感觉教学流程模式化了,因为三年级都已经有了说明文,教学流程基本上都是这样。现在已经是五年级了,教学方式基本没变。课堂上,学生在目标的引领下,读课文,悟方法,围绕描写鲸的句子进行思考表达。忽略了对学情的关注,而且学生的学习完全在目标的牵引下进行,看不到学生的自主探究;课堂一半时间都在引导学生认识说明方法,比如“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明晰课文怎样进行说明的。学生历经三、四两年的学习,对说明方法已经有所掌握,到五年级了还把课堂重点放在说明方法的辨析上,使学生对说明方法的认识只是为了认识,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化了。那么学生认识说明方法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关注。
我觉得,五年级的学生在进行充分的前置性学习中,理解文本不是问题了,前置性学习找出文章的说明方法并不困难,而学会如何运用说明方法应是重中之重。本学期,全校都在努力的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习作能力,那么就这节课而言,对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习作能力,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假如是我,我会这样做:
首先,在孩子们充分预习完成预习单的基础上,全面的交流预习收获。
接着创设情境:学校小伙伴电视台要制作一期关于“鲸”的科普知识讲座,在全校挑选解说员,挑选条件如下:1、能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结合自己掌握的鲸的常识,为电视台准备的“鲸”的PPT(生活习性、形态等)配文配音。2、选择自己了解的一种鲸类,比如蓝鲸、须鲸、抹香鲸等等,自己给所选的鲸制作PPT,并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详细的介绍说明该鲸的全部。在小伙伴电视台播放并解说。
这种情景的创设,会激发起孩子很大的兴趣,变被动的学习成为主动的探究,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学习之中,对于文中所介绍的鲸的生活习性、形态等,都主动地进行学习,为做一个好的配音员做准备。学生会在学习文本的基础上,把掌握的知识加以整合,变书本文字为自己的语言,最大程度上对文本进行吸纳,最大限度的体现语言的表现与存在。这一过程,这正是促使学生掌握这篇课文说明内容的要点的过程。如果说条件一是体现了对文本知识的掌握的话,那条件二就是具体的呈现学生对说明方法的巩固和运用。我校学生从三年级就开始上微机课,学生对电脑使用的熟练程度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料,给熟悉的一种“鲸”做PPT,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这样的设计,抓住了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点,从而让学生的学习富有情趣,积极主动,学习效果显著。
然后,小组合作完成(口头介绍)。
最后,小组展示汇报。从最优秀的展示小组中确定到小伙伴电视台展示的人员,当然也可以小组分工展示。
第二个条件可以当堂完成介绍方面的任务,PPT之类的可以和微机课结合起来完成。等学生PPT做好了,文稿成型了,下一节语文课综合展示。当然,也可以把PPT的制作换成画画代替。怎样能充分给予学生表达的空间怎样做,怎样有利于实现高效课堂怎样做。
不成熟的思考,还有待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