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
在亲密关系中,有时候我们看见别人越界了,去干涉不让他们“越界”,不成想这就造成了“越界”中的越界,三绞缠就应运而生了,好不热闹。
看一个朋友写的每日一省,爱人对孩子说的话不中听,朋友气不过,因为爱人说孩子,她跟爱人怼了一架。不过怼完,朋友也做了深刻的反思。
看完在点赞的同时,我也讲了我家发生的同款事故。
周日晚上儿子正在洗手间洗东西,爱人过去说要洗澡,儿子口气很不好地让爱人等等,
爱人啥也不说默默走开了。
这一幕我都有点不爽了,觉察到自己的不爽之后,我赶紧给自己对话:这是谁的事?关我屁事?瞬间安定多了。
过不了10分钟,儿子洗好了东西晾晒完,开始收拾上学带的衣物。儿子收了件秋季穿的厚衣服装箱子,已经躺下休息的爱人从床上爬起来,跟在孩子屁股后面追到客厅说你那衣服还没干,刚才我在阳台上摸过了。穿湿衣服咋行?再晾一个晚上。
儿子说干了。
爱人说我打赌绝对没干,赌那个X。(这胜负欲)
儿子说赌就赌,你可要说话算话。
最终的结果是儿子还是把衣服装到了行李箱。
爱人转身来到卧室,儿子跟过来,笑着对爱人说:“是我的衣服,要是湿的也是我穿,你管那么多干啥。”爱人笑笑没说话。
等睡下了,我关起我们的卧室门,给爱人怼一顿:儿子口气不好,你还要去伸着头说他衣服不干,管他类,穿湿衣服也不用管他。就冲他那个态度都不用理他。孩子口气不好,要在态度上说他,而不是他刚说话口气很不好,我们当没事发生一样过去好言相对,是助长他的不敬吗?
爱人嗯啊哈表示错了。我却越说越气。
事后反思,我也越界了。那是父子俩之间的相处,我为啥要出手出口?我对爱人有怨气,借题发挥了。
叶雪白老师说:
你反思的特别对,我也认为你描述的整个事中出现一个词“越界”。
1.对于青春期的儿子,他穿湿的衣服他也乐意,这是他的事,他愿意多出体验。爸爸越界了,干涉了孩子的穿衣自由权。
2.对于你怼老公,你也越界了,你干涉了父子俩的相处模式。(从最后的结局,儿子和爸爸都笑了,说明人家俩都没事儿。)
3.其实我给你发这段话我也越界了,因为你并没有求助于我。
我既想说第一点越界,我还想说对越界也不要过于恐慌。
就像这件事情中,爸爸对儿子的越界也能让儿子在琐碎中体会到爸爸的爱,要不然他不会最后笑着说……
就像你怼老公,也让老公体会到你的夫妻一心。
就像我码这么多文字怼你,你也能感受到我越界的爱。
所以没有绝对的对或不对,一方面它是一个度,另一方面看结果,只要结果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