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讲到的内容是如何将事实的与抽象的概念链接起来,听上去总是那样的拗口和理论主义偏重,今天的内容很明显就是给予了实际性的操作指导,虽然对于我来说,依旧有些模糊不清。经过昨夜的纠结之后,我倒是也看开了一些,我会再今后的教学生活中慢慢结合本书中的内容反复思考,我就跟那个课堂中的学生一样,离开了很多的现实基础,是不能空泛的谈论抽象的理论的。
但是阅读此书的意义依旧存在,又同事说她曾把此书奉为教育界的【圣经】。常读常新,我就带着这份模糊不解的感觉,继续慢慢探索吧!
10、第一次学习新教材。
新教材的教授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同学们的后期学习情况,这其实跟我们前面说到的,低年级教师的工作直接影响到高年级教师的工作效率是一样的,初次面对新教材,同学们的掌握情况,随着时间的积累和思维模式的慢慢成型,开始打好基础,为后面的学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时候【少而透】的概念就闪现出来,宁愿一堂课程只掌握一个小部分的内容,也要把这部分的内容讲明白,讲透彻,最重要的要让同学们的脑海中形成清晰无比的概念,不能带着模糊不清的概念继续往前走,否则就会越来越多的东西一知半解,直到最终形成了学习中的障碍。
教师要看到学生们独立完成作业的情况,这是作者给第一次教材课提出的要求,要对每一位同学的独立学习能力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困难生】也要给予充分的脑力劳动时间,如果发现有些学生的理解速度较慢,就需要老师给予更多的事实引导,最好是让同学能够根据给定的足够事实得到概括性的结论,特别是某个定义或者是语法规律。
一堂新教材课程是否成功的关键,是否所有的同学都参与到脑力活动中来,表面上的流利回答问题只是表现,要看到他们都付出了独立思考才是考虑成功的关键,一定的脑力活动总会让同学在课堂中有所收获。
要求:课堂中的作业不允许出现错误,这是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概念,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的不近人情,一个学生如何在课堂之中的作业不犯任何错误呢?
仔细想来也不是毫无道理的,只有在课堂之中保证了读写的正确性,才能看到课后作业的正确率,才能到最后基本功的扎实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老师并满意提出这个目标,一旦老师的心中对此有了清楚的认识,那么就可以想方设法达到这个目标。
要做到准确无误的书写,首先就是要正确流利的阅读,做到了流利阅读之后就是对课堂设计的考验了,把可能出现的错误的地方都预先感知,然后对于这个词给予更多的事实基础阐述,直至课堂上的同学的脑海中都能清晰此处的概念和规律。
避免对教材出现肤浅的理解,这是作为一名老师应该有的最基本的认知,它提醒着我们能够随时保持清醒。不在规则上犯错误,让同学们一切都了然于胸的时候,再去做题去考验,提高正确率,也提高自信心。
我的收获:有时候我们做不到确实是因为我们事先并没有基本的概念,意识到才是我们能做成的先决条件,就像课堂上作业的错误率,总会有办法提高的。
11、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
本条目所指的难道不就是复习吗?或者说当堂复习的重要性。一堂课下来,如果再下一堂课上再次复习的时候,同学们已经忘记了我们前面所掌握的知识内容,那么至少证明前面的那节课是不够彻底的,也许同学们已经了解所学习的知识,但是离完全掌握还是有距离的。
有些知识从理解到灵活运用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时候课堂之中留有大量的时间给同学思考是有必要的,这里就涉及到实际的作业,特别是这样的作业能够有效的将以前学过的知识串起来,这样在课堂上的同学们,需要解决这个问题的话,就需要翻阅前面的知识,这样的思考过程恰好就是我们最好的知识回顾,不可能通读全文,而是带着自己思考来查询。
如此这般的作业一旦做多了,同学们自然就能够将知识再度整合到一起,最终又加深了印象,最终就可以真的把知识掌握直到灵活运用了。
说到这里,其实作者已经反复强调几个观点,其中就是课堂中作业(思考)的重要性,作为一个好的老师不一定是一个好的讲解者,但是一定是一位出色的引导着。
课堂作业一是要求其正确性,而是要保证能够启发同学的主动思考力。不要让老师的讲解充斥着课堂,应该把时间多多的留给同学们自己,课堂的时间是高效的,积极主动的,才会让整个课堂流动起来。这样的基础和互动模式一旦形成良好的关系,其实老师的工作反而可以更加轻松一些,同学们也就会更加轻松。
把教材学的透彻是一个最基本也是很有必要的基础。
我的收获:下学期我需要上教材课程了,对比作者提到的这些要求,我突然觉得之前对于课堂的思考还是过于浅显了。你所看到的课程从来都不是表面的那样简简单单的,他背后的东西才是我要值得一直深究下去的。
讲透教材本身就需要具有很强大的知识储备,也需要一个【有心】的老师,很遗憾我最近的寒假生活多少有些繁杂,想做的事情也远远不够,特别是在思考下学期如何上课的问题上面,花费的精力过少。
我本身也是充满着纠结的,一方面读这本书,写这样的读书笔记,对于我理解教师这个职业,还有体会教育背后更深远的思想是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的。另一方面,做这些工作,本身也会消耗我太多的时间,使得我想做的事情反而无暇顾及了。
一天24个小时,我的两个孩子,我需要权衡,没有答案。
12、怎样使检查家庭课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
记得放假前的会议上,冷老师给我们下学期的工作提出了一个明确的要求:每天布置作业。可见作业对于学生还是有积极作用的,只不过要理解布置作业真正的意义所在,才能起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本条目了讲解的不是课后作业,而是课堂中的作业。这也是我的一个困惑,就是在课堂之中,我们叫一位同学回答问题,就会出现其他同学无事可做或者觉得反正跟自己无关,就开始三心二意,甚至带来纪律上的问题。
作者提出的方法就是,尽量不要叫个别同学回答问题,他建议用一个草稿纸代替黑板,让每一位同学写上上课期间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样这任务就是课堂之中所有的同学都需要完成的了,除了可以解决课堂之中同学们注意力分散,让每一位同学都必须面对老师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让老师更清晰的知道同学的上课情况和知识的掌握情况。
如果出现了共性的问题,在下次课程之中,老师就可以再次重复一遍。如果是个别同学的个别问题,老师也可以及时的关注到,可以密切关注他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帮助。
这样的作业当然也要杜绝死记硬背,需要我们通过灵活的题型,最好是能够促进学生思考的题目,而最终达到活跃思维的目的。
另外,这份作业存在的意义是同学们上课时候的利器,而不带有任何的评判标准,因此不需要过多的评判,它存在的目的是老师与同学之间沟通的桥梁。
我的收获:今天的这一部分内容,我觉得是可以运用到我的课堂之中的,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也许我也该为同学们准备一份英语草稿本,他们可以记录课堂中我需要他们回答的问题,听写的单词,甚至是想跟我说的话。
每堂课前发下去,下课的时候再收回来。这样我对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就能够掌握的非常透彻了。至于作业的形式其实我还没有具体的概念,我知道那是需要激发同学们积极思考的题目,也是检验教材掌握的情况的问题。既要具有系统性,又要具有前瞻性,最好还要显得非常有趣。
难吗?当然难!那么还要去尝试吗?那也是必须的。能得到如此好的方法,为什么不去尝试呢?失败的风险是有的,但也会有积极的意义。何况他的成功与否还在于老师如何巧妙的利用它。
我最近所感受到的体会是一个个模糊的概念,一个个需要点的突破,至于什么时候能把这些链接起来,真的还是需要很长的时间摸索,等我真的能够串联成一条线的时候,课堂应该也已经上了新的台阶了吧。
还是要坚持思考加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