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经济学、金融学教授许小年在第三届大梅沙中国创新论坛上《经济政策的理性和逻辑》的演讲中讲到:
宏观的情况不是很乐观,但是在基层的观察告诉我,往往是宏观形势越不好,微观越好。因为穷则思变,宏观上因为政府已经很清楚地宣示经济增长新常态,这个经济的走势将是L型,意味着政府不会再出台大规模的刺激性政策,企业怎么办呢?企业现在只好去做升级换代,只有去做研发,去做创新。正是由于宏观形势的不好,反而倒逼企业进行创新,就会在技术上、在产品上发力,所以微观层面我看到的一些企业正在发生着变化。
诚如此言,下行经济背后确实蕴藏着诸多尚待发现的财富增值机会,而沿着人均GDP的变迁轨迹结合国人消费支出的变迁去寻找商业机会将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在人类经济演变过程中,人均GDP是一个意义深广的指标。在不同的人均GDP阶段,经济、社会和政治,就自然地出现对应的现象、问题及其解决出路。沿着人均GDP的变迁轨迹,每一个阶段都会出现相应的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产业机会与风险尽在其中。按这个思路可以推测出当前和未来的产业潮涨与潮落、兴衰和更替、机会与风险。
从国际经验上看,人均GDP有若干个重要节点,分别是3000美元、6000美元、10000美元等,其中,3000美元是基本门槛,过了3000美元意味着一国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6000美元是重要转折点,过了6000美元意味着一国国民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可理解为基本实现了小康生活,对身心健康的重视,使得国民更偏好绿色的粮油、水果、蔬菜、肉类,旺盛的需求催生出蓬勃发展的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新农业产业,高端消费品等产业将迅速发展;过了10000美元则是富裕的标志,可理解为一国迈入发达国家队列,国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随着国民富裕程度的提高,食品支出占比、衣着支出占比显著下降,而医疗护理、金融保险、娱乐支出占比显著提升,这意味着当大家有钱时,除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外,更愿意把钱花在享受和投资上。
当然,每个时代、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有其特点与个性,按这个思路进行分析和判断的时候不能绝对化、刻板化,需要根据时代和国家的特点进行调整。
2008年我国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2012年突破6000美元,2015年末达到8000美元。然而,随着居民富裕程度的提高,居民并没有把更多的钱花在医疗保健、金融保险、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当人均GDP由3000美元上升至8000美元时,食品和衣着占比分别下降了8.2%和2.4%,而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比也分别下降了0.3%和1%。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房地产支出严重挤压了其他消费支出。国人居住占比由2008年的10.2%上升至2015年的22.1%,提高了12个百分点。随着一二线城市房价的调控,如果我国人均收入继续保持增长势头,那可以预见,居民消费支出也将呈现与发达国家相似的变化规律,消费支出结构下的投资机会也将有迹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