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之前听过的一个段子。
说有一个父亲,因为整天忙于工作,以至于他的孩子总是感觉“父亲”非常陌生,从不给他叫一声爸爸,这个父亲就非常苦恼,于是就去问一个心理医生朋友,问怎样才能让孩子开口叫他爸爸?这个心理医生就告诉他,没人能够告诉你答案,因为这些都是你自己的选择,既然你选择了将全部的自己交给工作,那么孩子与你的关系,就是你做出这样选择后,应当担负的代价。
的确如此,生活中,我们总是抱怨生活不尽如意,可是从未想过,之所以这样,只是因为我们的不知足造成。
我们总是希望得到这个也不失去另一个,想要做到鱼和熊掌二者兼得。如此贪心,怎会不苦恼?佛教讲八苦,八苦之一叫,“求不得苦”。想要得到的越多,心中的烦恼也就越多。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权衡,才不至于整日落入苦难的深渊?
首先就是要明白何为不将就,很多时候,我们想要得到的只是心中臆想的幻影。仔细想想,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不将就,其实就是幻想与现实的落差,导致破坏了心中对于事物正确客观的评价,进而产生偏见。好与不好,应该理性客观的看待,而不是以心中臆想的结果作为参照物,比对现实存在的人或事物,这样做的后果,可能造就一个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坏习性。处接触时丰满的理想,与经过时间打磨后的现实对比,导致不久后就要抽身离去。这其实是典型的理想主义者做派,本质上是不可取的。
其实并不是要我们一味地降低自己的要求,而是说,应该理性的权衡,随之感性的对待。也就是说,不应该让感性影响我们的判断,同时也不能过分理性的对待人或事物。人都是有感情的,她不是机器或电脑,你输入参数,然后得到结果。你的付出不一定得到结果,但你的不作为一定不会擦出爱情的火花。
人的一生,工作与家庭同样重要。而我们很多人不能很好的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这需要以时间为基础,不停的权衡二者的比重,才能长出关于生活的智慧。
18岁在法律上意味着一个人的成年,而我认为每个人本质上都是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死亡,我们都是要通过学习,不断的重新认识这个世界,重新认识身边的人。
这也是做出的选择,一个理性的选择,让我们重新看待这个世界,重新对身边的人,说一句,你好,我叫宁杰,很高兴认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