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人不回忆呢?
谁人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回忆呢?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这就是鲁迅先生的一个“回忆说”,写在其短篇小说集《呐喊》的《自序》上。
我读之,感到亲切、舒缓,曲折而有味道。这是我与鲁迅先生“精神对话”的经常感受——读其小说、散文、杂文均有的“心理色彩”。
我少年的时候,于乡间的陋屋中,常有一个梦想——何时能攒够钱买一本“小人书”啊!“小人书”是我少年时的最大趣味!而课堂上的书,却没有读出多大兴趣来。那时的读书,为人称道的,是写一手好字,“考试分数”是没有多大价值的,更何况,那时也没有“大学的概念”……时至今日,步入了自己的老年时代,或许“返老还童”吧,少年没有读够读好的书,今天全然集聚在《鲁迅全集》上了——小说,散文,杂文,日记,书信,译著,评传,读得不亦乐乎,颇为乐不思蜀。一句话,异常专注的阅读!
以鲁迅先生言,回忆使人欢欣。我回忆少年读书并而今读鲁迅,确是欢欣的,能够“沉静于思想、沸腾于发现”的境地,怎能不让我欢欣?且这种欢欣也成为自己专研鲁迅的内生动力。
还是鲁迅先生言,回忆使人寂寞。少年读“小人书”时,同伴多有交换阅读和切磋交流,而今的读鲁迅思想,却很少人交流切磋了,不免寂寞。好在,我早有“耐得寂寞、饮尽孤独”的意志与毅力,更在于面对《鲁迅全集》的精神交流,世界已足够丰富,似乎也不需要其他了。
鲁迅先生“苦于不能全忘却”,并把“不能全忘的一部分”作为素材、题材,创作成了一个集子的小说《呐喊》。这就十分教养和教益于人了,尤其是我们这样的后人。
读《呐喊》不是消闲的,而是一种形象的文化教养,让我们懂得什么是路,何以去走路,特别是走好新时代的人生之路;让我们明白什么是希望,何以去希望,何以把希望变成现实。
读《呐喊》不是娱乐,而是一种形象的创造力教益,让我们省思自己——自己的智慧、素质和能力究竟是否在创造力的曲线上?能否把自己记忆中的时代与故事“小说”一下呢?这最当是个人要深长思之的。
回忆,使人欢欣,也使人寂寞。这是“鲁迅说”。我说,回忆,首先该是个人自己的深长反省与反思。
这样的反省与反思,可谓一种真正的“精神的丝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