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评级作为ESG生态圈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是推动国际组织和监管机构的落实的重要力量,也能有效缓解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降低投资者的决策成本,提升上市公司的ESG意识和措施落实。
ESG评级的生态圈,总体是由披露标准制定方、评级机构、专项数据提供方以及数据集成方这四方构成。
根据中金研究总结,ESG评级环节主要包括标准制定、披露要求、数据采集、评分评级,整个流程基本包括三个步骤:
► 首先,评级机构参照国际组织/交易所等所公布的标准/指引事先制定评级体系;
► 其次,通过截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通过公开渠道或者向企业发放问卷的方式采集相关信息和数据;
► 最后,评级机构给出评分和评级结果。
其中,如前面文章提到,最为广泛应用的ESG披露标准来自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包括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和169个具体目标。
全球领先的专项数据提供方有Trucost,RepRisk,TruValue Labs等。数据集成方则有Bloomberg,Factset等知名平台。一些投资者会使用原始数据来形成自己的判断,而还有一些投资者则更依赖于完善的ESG评级。
虽ESG已经在海外发展多年,也形成了一些成熟ESG指标体系。国际主流ESG评级体系有:MSCI、富时罗素(FTSE Russell)、标普全球(S&P Global)、路孚特(Refinitiv)、汤姆森路透(Thomson Reuters)、晨星(Morningstar)等。
但由于全球目前对于ESG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定义,各家评级根据自身的理解对ESG提出不同的界定方法。各有特色,各具影响力。
由于ESG在我国起步较晚,国际主流的ESG评级考量的议题和指标更为丰富,但这些内容并不都适用于中国上市公司。因此这些年逐渐发展出本土的ESG评级体系,比如商道融绿、华证指数、社投盟等。
中金研究通过比对来自万得资讯中公开的社会价值投资联盟、商道融绿、华证指数和富时罗素评级数据,发现国内的几家现有ESG评级的两两相关系数平均仅有0.37,显著的低于海外主流ESG评级机构的相关系数0.54。
国内ESG评级体系产生显著差异的原因有:
1、披露标准多样(沪深300上市公司的披露标准多达8样),自主披露数据少;
2、国内体系起步晚,评级框架和指标范围尚在发展完善中,侧重点不同,覆盖面不同,结果差异明显。
由上述现象可见,国内外ESG评级存在差异是一个客观事实,尚无趋向一致的发展态势。
那么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该如何应对这种差异,又该如何将ESG评级融入到企业文化和日常经营中呢?
上市公司在选择评级体系时应主要考虑两个方面,即评级体系的合理性和评级机构的权威性。
对于尚在ESG初级阶段的上市公司来说,也应参考行业龙头公司的ESG报告和评级体系,通过对对标对象的研究分析,能更有效地构建ESG体系,做到对外部政策、内部治理、实施措施有全局观,并能针对性地对权重较高的ESG评级指标加以改善,从而提升公司在社会公众和资本市场的形象。
【本文由「Libby博士的职场理想」根据相关素材学习整理编辑创作】
【欢迎探讨,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