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33】《长路风雨》(第一部)彩霞●人生●梦

好!我就先说这些,下面请同学们来说一说勤奋读书、奋发向上的故事。”



同学们争相举手,郑云翔被戴老师叫起来,绘声绘色地讲着:


“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孙敬,天资聪颖,博闻强记,年纪很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学习,视书如命。因为家境贫穷,没有条件入学,便在家中自学,直到成年。孙敬读书达到痴迷的程度,从早读到晚,闭门苦学,足不出户。人们只听到他朗朗的读书声,很难见到他的身影,邻里们都称他为‘闭户先生’。




他读书时,有良好的习惯,随时做笔记。孙敬觉得夜晚比较安静,读起书来效果比白天好,因此每天读到深更半夜,有时甚至是通宵达旦。由于熬夜读书,时间长了,不免打起瞌睡来,头不知不觉地垂到书上了。一觉醒来,他又懊悔不已,心想一定得想个办法治住瞌睡。






有一天,他抬头苦思的时候,目光停留在房梁上,顿时眼睛一亮,随即找来一根绳子,把绳子的一头儿牢牢地拴在房梁上,下边这头儿就系在自己的头发上。这样,每当他累了困了打瞌睡的时候,头往下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把头皮扯疼,他马上就会惊醒过来,赶走了睡意,继续读书。从这以后,他每天开始读书时,都采用这种办法。有一次,一位朋友前来拜访,看他吊着自己的头发,疑惑不解,吃惊地问他:


‘你这是干什么?怎么把自己吊起来啦?’


图片


孙敬站起来解开绳子,迎接客人,解释道:


‘我看书贪黑,有时打瞌睡,就想出了这么个办法,还挺管用的,让你见笑了。’


朋友不赞同地说:


‘困了就睡是正常的,你这么做是在折磨自己,何苦的呢?’


孙敬进一步解释说:


‘不行啊,人总是有惰性的,要是任着自己的性子来,想睡就睡,想玩就玩,辜负了大好时光,最终就一事无成。’


图片


孙敬就这样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日积月累,饱读诗书,博学多才,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在当时江淮以北名气很大。常有一些学子,负笈担书,不远千里,前来向他求学问疑,一起讨论学问。




还有一人,是战国时期的苏秦。他年轻的时候,外出游历多年,到过好多地方做事,但是由于学问不深,都没有受到重视,穷困潦倒,狼狈而归。他回到家里以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讥笑他不务生产而逞口舌之利,舍本逐末。看到这种情况,他的内心深受刺激,他曾私下里唉声叹气:


‘妻子不把我当成丈夫,嫂子不把我当成小叔子,父母不把我当成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呀!’


图片


于是,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发奋读书。从那以后,他抓紧时间读书,常常读到深夜,不免犯困。为了治困,他想出一个办法,每次读书时,手里就握住一把锥子,锥尖朝下。当昏昏欲睡时,他一打瞌睡,锥子就刺到大腿上,鲜血一直流到脚跟,猛然间感到疼痛,惊醒过来,也精神了,再继续坚持读书。后来他终于学有所成,成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


郑云翔讲完坐下,戴老师说:


“郑云翔同学讲的,是‘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头悬梁的故事出自于《汉书》,锥刺股的故事出自于《战国策·秦策一》。‘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自古以来一直激励着学子们克服懈怠和懒惰,勤奋读书。我们要学习的是孙敬和苏秦的那种刻苦学习的精神,而不是要效仿他们的具体做法。同学们在学习中,固然要勤奋,要刻苦,要抓紧时间,但也要讲究学习效率,学习效果,学习质量。学习既要下力量,又要重质量,不要搞疲劳战术,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好身体健康,做到学习健康双丰收。下面请其他同学再来讲一讲。”


图片


同学们纷纷举手,杭璐瑶被戴老师点名站起来,她讲道:


“西汉时期有位名人叫匡衡,少年时期就勤奋好学。但他家里很穷,他白天得干活,没有功夫读书。只有到了晚上,他才能有点儿时间读书。不过,他家里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看不了书,匡衡心里很着急。他的隔壁住着一家富人,一到晚上灯火通明。匡衡为了晚上能读书,就去求助邻居说:


‘我晚上想读书,可又买不起蜡烛,你能不能帮帮我,借给我一寸之地用一用呢?’


图片


那个富人家一向为富不仁,瞧不起穷人,不但不借,反而恶语相向:


‘谁让你们受穷了,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哇?’


匡衡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也很不服气,更是下定决心要把书读好。他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隔壁家的烛光穿洞而入。他每天晚上就借着射进来的微弱光线,如饥似渴地读书,渐渐地把能找到的书全都读完了。匡衡读完这些书,还不满足,迫切地想看更多的书。同乡的一个大户人家有很多书,但其家人却不认识字。一天,匡衡到那个大户人家,对主人说:


‘我想到您家里来干活,您不用付给我报酬。’


主人听了,感到很奇怪,问他:


‘你为什么要到我家来白干活呢?’


匡衡回答说:


‘我看到主人家有很多书,是希望能把这些书都读一遍。’


图片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答应了他的要求,把书借给他读。匡衡就更加勤奋地学习,学问大长。他善于讲授《诗经》,能够解除人们的疑问和忧愁,人们都很敬佩他。镇上有个人讲解《诗经》,匡衡前去听讲,同这个人讨论《诗经》的疑难问题,这个人辩论不过他,急忙羞愧地倒穿着鞋跑了。匡衡追上去说:


‘先生请留步,听我和你讨论刚才的问题。’


那个人说:


‘我什么也讲不出来了。’


匡衡后来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做了汉元帝的丞相。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