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鸡蛋灌饼已经是早餐的不二之选了。为了有时间能吃鸡蛋灌饼,专门提前5分钟到公司楼下,带个鸡蛋灌饼。
这个鸡蛋灌饼店是新店,选址有点偏,生意不太好。对客户来说,出饼快,也解决很多人没时间等早餐的问题。
摊饼的是一个小伙子,二十来岁,吃了十来次饼,基本上没有听到过他的声音,每天就是塞着耳机,手脚麻利的摊饼,过了餐点,就坐在店铺后门看视频,听个音乐。鸡蛋灌饼铺子主要是前边的阿姨在张罗着。
买饼的人形形色色,加辣的,加烤肠的,加辣条的,加杯豆浆的,不吃生菜的,不吃咸菜的。阿姨应付自如。就比如我这个就是私人订制版,不要酱,不要辣,不要咸菜,不要其他调料,只撒一小撮食盐,要生菜。第一次买,阿姨有点不理解,但第二次开始,阿姨就轻车熟路了。我们已经达成了默契。
就在前两天,店铺的小伙子还在,阿姨换人了。正好碰到前边的客户拿着饼要离开,我上前给新来的阿姨说,来个饼,只要盐,生菜。特地和阿姨解释不吃咸菜和酱,然而她还是不太能理解,上来就要刷酱,被我制止了。接着又要撒五香粉加食盐加什么的调料,再次被我制止了。得知我只放食盐后,倒在手心里我平时三四倍的量,我连忙解释,只捏一小撮就好。最后饼好了,我一边骑着车子,一边咬下去,这时发现,没有生菜。身后听着刚刚那个客户开口了:“阿姨点了两杯豆浆好了吗?”
接下来两三天,阿姨还是怀疑我的吃法,半信半疑地按着我的私人订制做饼。反思一下:第一个阿姨说了一遍,就完成了私人订制,几乎不出错,当然不止针对我而言,其他的客户也都一一满足了;第二个阿姨,需要再三提醒,手忙脚乱中,多次实践后,勉强完成了私人订制。一忙起来,还可能丢三落四。两个阿姨,在同一个店面,同一个时间段做饼,摊出的饼又是一样的,不同点在哪呢?个人做事风格,仅仅如此,服务体验如此之大。如果他们同时在一条街开店,第一个阿姨我会去90次以上,第二个阿姨可能不超过10次。我会这样选择,估计很多人也会。这也很好解释了什么叫作:有同行没同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