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一天24个小时粗犷地分割成三大部分:八小时用来工作(《深度工作》等),八小时用来睡觉(《睡眠革命》),八小时是自由时间(《认知盈余》)。
很多人认为一天中最重要的是工作的8小时,白天元气满满地去上班,晚上疲惫不堪地下班。这样会挥霍剩下的16小时。这么做背后有一个观念是把工作的8小时当作一天,16小时当作赠品。
剩下的16小时一部分留给睡觉,其余的时间就是你跟别人有区分的时间。
大脑和四肢是不一样的,四肢干活8小时,再继续干活小时,身体会非常疲劳受不了。但是大脑是不会轻易停止的,尤其是如果在一天中产生了新知,第二天会生活地更加愉快和轻松。
人和人的差别从来都不体现在工作的8小时,而是工作之外的8小时。
今天的研究对象就是剩下的8小时。
自由时间积累成认知盈余。
农业社会,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工业社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后,人类开始有了自由时间。工业化创造了新的生活方式。
工业社会早期,英国(工业革命鼻祖)最初进城的工人选择了杜松子酒;工业社会后期,人们选择了电视(电视剧、新闻、脱口秀、广告);互联网时代,自由编辑。
电视和电脑手机的差异:电视两端的人地位是不平衡的(单向输入),拥有电视的制作人人可以决定对观众的输入内容。电脑就不一样了(双向),人们既可以消费数字内容,也可以创造内容、分享内容。
通过全民参与编辑维基百科这件事,就能明白:在巨大的基数下,无论多么微小的变化都能累积成巨大成果。
自由时间创造了公民盈余这个全新资源,全世界受教育的人口累积起来,每年有超过1万亿小时的自由时间,而公共媒介的发明和扩散又使得普通群众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我们只有彼此协作,才能发挥公民盈余资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