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上看完最后一页《阿勒泰的角落》,心里竟然有点失落,哎呀,怎么看完了?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是我近来读的最愉快的一本书。前前后后半个月,因为学业紧张,没有刻意要求自己每天读多少页,断断续续,课间、排队、自习室的空隙,想起来打开手机看一两篇,全当做消遣,时常看着看着就对着手机屏幕噗呲一声笑,怎么会有这么可爱的作者?
初识李娟在高中,书店里遇见了她的《九篇雪》,干净的封面,如同书名,瞬间被吸引。那时,新书不能随意翻看,凭着初见时的欢喜咬咬牙掏钱买下,心想所谓一见钟情,大概也不过如此!
第一眼见她的文字,就迷恋上了她文风,怎么可以把生活写得那么有趣?平凡琐事在她的笔下化成文字精灵,进入我心,一字一句轻叩着心上那根弦。
大概,心里怀揣柔软的人,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而那些生活在别处的风景,也会自然而然涌现在笔下。李娟的笔下,不是大漠孤烟的荒凉,也不是塞北西风的萧瑟,她的笔下是生活的涓涓细流,有温度,有厚度,纵使寒冬凛冽,也能有一屋子的温暖;纵使言语朴素,却饱含着生活的内涵。那些生活的细节,点点滴滴,看似遥远,却又曾存在你我的生活里。
她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矫情的呻吟,一字一句恰到好处,记录着她的生活,她的大地,她的欢喜。再平常的琐事,经她笔下也变得活灵活现。每一个场景,亦勾起我对童年的回忆,在农村长大,双手的厚茧记录着往昔的劳动时光,种豆子、养牲畜、挑水洗衣服……那些小时候恨透了的农活,在她笔下妙趣横生,让我读来欲罢不能。也许,苦中作乐,才是真正的生活,真正的为生而活。
我想,如果一个人内心堵塞,看李娟再合适不过。她的文字里从来没有悲观,因为她总能在最荒凉的生活里,她也能找到一抹色彩。咋一看只是日子里的平常,再一看却是生活的美好,你不知不觉勾起嘴角,跟随着她的目光,走进那片牧场。
她写她家的房子,“虽然这间房子盖得很没名堂,又矮又长,还拐了个弯。但由于太小,一生起炉子,就会立刻暖和起来。而且里面的地面不是泥地的,是水泥的!”。在阿勒泰荒凉的桥头,她们一家一波三折终于住上了房子,房子虽然小,可是家却暖呀,有家比什么都强。正当你心里羡慕着,她却笔锋一转,“但是出门一看,桥头仍然整个儿一片废墟,这儿一截烂墙,那儿半间破房的。处处都在强调这真的是一个再也没有希望的地方。”前后一对比,看似在抱怨,可这抱怨里,又是对生活的知足。在一个如此荒凉的世界,我有一所房子,足以慰寒凉,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感到温暖的呢?
她写她的母亲,“总是那样,生活稍一安定,她就总以为会永远安定下去了。她会突然弄来好多破盆烂罐,堆一窗台,又托拉木头的司机从山里的森林边带回最好的黑土,拌上碾碎了的羊粪,填满那些盆盆罐罐。但是没有花。于是她又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找花。她从城里回来,大雪封路了,她坐了一整天的马拉爬犁,天黑时才回到我们桥头的家。她浑身冰雪,眼睫毛、眉毛和额前的碎发结着厚厚的白霜,挂着冰凌……但是,她从怀里小心地掏出一枝细弱的绿茎。”在满目苍茫的牧场上,这一株绿茎,就是荒凉生活里的诗和远方。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永远会有折腾美的能力,如果一定要说这种折腾有什么用的话,那一定是让匮乏的心灵变得永葆青春。
她还写爱情,“世界寂静地喘息,深深封闭着眼睛和心灵……但是,只要种子还在大地里就必定会发芽,只要人进入青春之中就必定会孤独,必定会有欲望。什么原因也没有,什么目的也没有,我妹妹就那样恋爱了。趁又年轻又空空如也的时候,赶紧找个人和他(她)在一起—哎,真是幸福!”这种爱情,没有山盟海誓的浪漫,没有你侬我侬的缠绵,无比寻常,却是从心里释放的火热。年轻时,什么也没有,只有两颗火热的心,碰在一起,就相爱吧。
身为作家,最怕失去了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当一个人对生活失去了热爱,他(她)的文字还会触动人心吗?写作者的初心,不应该为了写作而写作,而是基于一种表达的渴望,把自己对生活的热爱用文字记录下来。而我喜欢李娟,便是出于她对生活的热爱。一个能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还能写出那么多充满阳光的文字,她的心大概也如同那片牧场一般宽广;而她那双发现生活的眼睛,又是写作者多么稀缺的法宝?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在李娟的文字里,我算是真正的理解了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