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看过后,对影片宣传的主题思想,不同时期面对的不同斗争大致了解外,其实这部影片最戳我内心的是许伯常与杨淑芬的婚姻,今天,就以他们为思考的源点,来点自己的想法吧。
你对他好吗?你了解过他吗?
我怎么对他不好,我一天到晚辛苦管这个家,做饭洗衣,还不够好吗?我哪个地方对不住他?
两个人的婚姻停留在吃饱穿暖,应该属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动荡的,物质匮乏的时代,温饱是人们面临的最大问题,谈精神追求似乎有点不切实际,所以在那个特定的时期,婚姻实在到凑合过日子吃饱穿暖就行。
后来,随着社会进步,人的思想已不再停留在吃饭穿衣上,思想的匹配度开始提高。一个是受过高等教育,有想法的有为男人;一个是仅有几天学校教育,识字量不过千的中年妇女,这俩人结合组建家庭,我在想:他们除交流日常所需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外,还会聊点什么?如果去谈理想,或者聊对同一件事、同一个人的看法,似乎不大合适,毕竟不在同一个精神层次上,出发的角度不同,理解肯定不在一个调上,造成差距也是肯定的。这就很像片中的许伯常,上大学前与后,人没变,但想法变了,而他的妻子杨淑芬却还停留在原地,原地踏步地希望自己的丈夫还是以前的那个人。当现实摆在眼前,她感受到差距时,恐惧的她首先想到的不是努力改变缩小差距,而是抱怨指责,甚至打骂……
婚姻如脚与鞋的论证其实挺有理的,脚大鞋小,会挤,会憋屈,会心生不满,会彼此心生厌烦。道不同,说不清,讲不明,生出漠视不理的念头在所难免。
婚姻是一天天过日子,实实在在的俩人朝夕相处,碟碰碗,牙碰唇,需要交流理解,而一个缺乏有效沟通的婚姻中,心病太多,坏死就是必然。所以在这段不幸的婚姻中,许伯常与杨淑芬都是无辜的受害者,如果,他们在一开始发现差距时,都能抱着一颗互相尊重的态度去对待,或许悲剧就不会发生。他们,是那个时代典型的一高一低的代表,婚姻自主程度口头化大于实际,人的思想还停留在祖辈的凑合之中。宁肯思想压抑,也不敢冲破世俗的牢笼,想离婚、敢离婚的底气,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所以他们的悲剧是注定的。
写到这,无非是想说明,一个有婚姻的形式,缺少有质量的沟通,没有相应的互相尊重,互相揭短戳腰眼子攻击对方,显示自我无私高尚的婚姻,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所以,一段好婚姻的质量高低,精神层次的匹配至关重要。
爱一个人,就是理解尊重他(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