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AI时代,学什么,怎么学》,作者和渊;人民邮电出版2024年5月出版,8.8万字。
和渊,清华大学博士,人大附中高级教师,著有《成为学习高手》《给孩子的费曼学习法》等书。
本书共有三章,主题分别是“人工智能重塑教育”、“AI时代,我们需要具备的八大能力”、“面向未来,做好准备”。
作者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这本书围绕这一核心,描绘了一幅教育的新图景,阐述了在 AI 时代如何重新定义我们的教育目标和学习路径;强调了 AI 时代的 8 项核心必备技能——提问力、创造力、批判性思维、个性力、高感性力、沟通能力、自驱力和决策能力,这是每一位学习者在未来世界中立足的基石。这些技能不仅仅是职业成功的关键,也是我们作为人类独特的、不可被 AI 替代的品质。
【阅读感受】
1.
翻阅此书,完全是因为其书名。AI时代,学什么,怎么学,这正是我现阶段很感兴趣的课题。但此书所阐述的和我预期的着实不一样。
我想要的是一本实用的工具书,比如,现在内容写作、数据分析、PPT生成、绘画视频、外语口语对话等都有哪些APP更好用。
而此书的作者从教育者的角度对AI时代,学什么,怎么学所做的思考和探索,更适合于教育工作者和孩子家长阅读,它能为教育工作得开展人工智能赋能学科教学带来启发,也能为学生学习提供指导,为家长更好地理解教育提供帮助。
尤其是本书的第三章充分显现了此书的定位。第三章由七节组成,每一节回答了一个问题。这七个问题分别是:①既然ChatGPT在标准化考试中表现如此优异,那么我们还要不要学习?②如何正确地提问题?③既然AI作为一个强大的工具能编程、会计算、可作画,那么我们还要不要学编程、数学和绘画?④AI既能阅读、写作,又能翻译,那么我们是不是不用专门学习语文、英语等语言类科目了?⑤在现有考试体制下,如何平衡学业成绩与未来发展的关系?⑥未来学习什么专业才能跟上AI时代的步伐?⑦未来选择什么样的工作才能不掉队?
2.
互联网时代,“所有行业都值得被互联网做一遍”。AI 的介入使得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同时也促使教育者反思教育的根本目的。
在阅读过程中,我感觉作者对教育的思考是有一份理想主义的情怀在的。
作者提出,教育有两种属性,一是价值属性,告诉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对应的是理想主义;二是工具属性,教我们掌握一门可以谋生的技能——对应的是实用主义。
AI“倒逼”我们要更加关注教育的价值属性,从而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与AI不同,我们不是标准化的设定,我们存在的意义是发挥个性、制造“意外”,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作者引用了凯文 · 凯利的《生活的卓越建议:我希望早些知道的智慧》的一句话,“别成为最好的,成为唯一的(Don't be the best. Be the only.)”,也提请大家记住一句话:发挥自己的个性,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作者认为,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只要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就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活动,在培养人方面,技术永远只是工具,不可能喧宾夺主。
“有个性、有特长,找到你的不可替代性,找到你的差异化和独特的生态位”,这是 AI 时代对我们的要求。“借用李希贵校长的话说,教育的目的,不是推轮子,而是撬动油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动力。说白了,就让你成为一个对学习这件事,有热情、有方法、有心气儿的人”。
作者在书中还提出了一个观点,“ 一所好学校,不能争第一”。因为一旦一所学校想争第一,那么它就有可能出现目标滑坡,它的最高目标也许就不再是为了学生好,而是为了学校好。进而,作者提出,发展学生的个性,得从解放老师的专长开始。
3.
作者强调了 AI 时代的 8 项核心必备技能,提问力、创造力、批判性思维、个性力、高感性力、沟通能力、自驱力和决策能力,并认定这8项能力也是我们作为人类独特的、不可被 AI 替代的品质。
在AI是否能够替代人类或者说在多大程度上替代人类这个问题上,我感觉作者还是很乐观的。
作者向ChatGPT提问, 有哪些能力无法完全取代人类?并且说,“我觉得它给出的答案相当不错,包括了情感表达、创造力、社交能力、自我意识这 4 个方面。”
作者认为,AI 底层的算法逻辑是神经网络算法。神经网络算法是基于人类提供的大量数据、上亿个参数运算的结果,事实上,它并不具备真正的创新能力。
同样,她也问了ChatGPT这个问题,并引用了ChatGPT给出的回答。“对我而言,我不具备真正的创造力。我根据被训练的数据和算法生成响应。虽然我的回答可能看起来是‘创新’的,但它们实际上都是基于我接受的训练数据的组合和重组。我不能像人类那样主动地、有意识地创造新颖的概念或想法。我的‘创意’是基于已经存在的知识的匹配和组合,而不是真正的新颖创意。”
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冒出一些与作者不同的看法。
比如,作者说,“通过科学创新和发明,我们可以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找确定性,在复杂和不可预测的世界中寻找一些规律,在绝对的无序中寻找相对的秩序,把人类知识的边界不断地拓展,这是从 0 到 1 的探索,是发现未知的过程,是总结规律为我所用的智慧——这一切 AI 都无法做到”。而我却忽然想起了沈祖芸老师经常说的,“现实世界不是由领域构成的,而是由挑战构成的”,现实世界需要能够解决真实挑战的人。如果AI也能解决真实挑战,那何尝不也是智慧?
比如,作者在论述批判性思维时说,“作为人类,与机器不同的地方是我们能独立思考、能输出自己的观点,也能拥有自己的判断”。此时,我又心生疑窦,批判在这里是“分析”的意思,它是一个中性词语,是通过一定的标准改善思维,进而帮助人们做出明智的决定、得出正确的结论。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对我们思考过程的再思考。AI不也有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吗?若按照批判性思维中“批判”的定义,AI不也有批判性思维吗?
比如,作者在倡导“发展个性,成为你自己”时,我甚至想到,有情感和自我意识也可能成为“软肋”,特别是在一个把人当做工具人的社会里,人的独一无二就没有意义,他会输给AI。
比如,作者在“人类拥有决策权”章节中讲到,”人类永远是决策的主体,AI 是我们的助理”、“我们需要有一种自信,AI 只能为我所用,它是为我们赋能的,不能削弱我们的价值”。我又很想追问:人类的决策权是谁赋予的?这种自信从哪里来?这时,我想起了尤瓦尔·赫拉利在《智人之上》中所说的,“人工智能能够自行处理信息,因此也就能够代替人类做出决策。人工智能不是工具,而是能够做出决策的行为者。”究竟孰是孰非呢?
很多问题,我没有搞明白。但我知道,自己远没有作者那么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