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心理学术语力》,作者杨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11月出版,23.7万字。
杨眉,心理学教授。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84年开始从事心理咨询,是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首批注册心理督导师。1985年讲授“健康人格心理学”,开始了心理教育和心理学科普的职业生涯。
本书是成书之后的第三版。第一版成书于2005年,书名是《送你一座玫瑰园——能有效提升生活质量的心理学术语》。第二版出书于2010年,更名为《心理关键词影响你的一生》。
本书分上中下编,主题分别为:自我认识与认识他人、自我接纳与接纳他人、自我成长以及与他人共同成长。这三大主题,也就是作者对心理健康的定义。
本书用随笔手法和大量案例,以21个心理学术语串联梳理了300多个心理学概念,提炼出一份“个人心理自助实操清单”;并在每个章节后精心设计了具体练习。
【撷取摘要】
1.自我觉察:你了解自己有多深,你的路就有可能走多远
几乎所有心病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与自我认识有关的三个主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往何处去?
自我觉察就是“用第三只眼睛看自己”,就是使自己像他人一样从旁观察自己,对自己此时此地的身体反应、情绪与行为进行觉察,并实现对自己的认识。
自我觉察的步骤:觉察身体→觉察情绪→觉察想法→觉察需要→觉察瞬间的决定。
本章涉及术语:自我觉察、身体记忆、神经生物学、自我认识、选择恐惧症、内在动机、外在动机。
2.需要:你了解并且满足自己的需要了吗?
马斯洛把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严需要这前四种基本需要称为缺失需要;把人的自性实现的需要称为存在需要。
按照马斯洛的观点,人的需要通常由低向高递次发展,但真正达到自性实现的人只有1%。
存在需要受挫则会导致无意义感和空虚感。
本章涉及术语:需要、缺失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缺失性动机、存在需要(自性实现)、存在动机、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超越的需要、道德焦虑、反社会型人格障碍、集体无意识、原型(救星原型、英雄原型、良知原型、母亲原型、正义原型等)、想要、适应水平现象。
3.情绪:我们的情绪,我们的朋友
情绪是个中性词,过犹不及。适时适度的情绪是我们的朋友而非敌人,正负情绪皆然。
心理咨询中,最常见的由情绪引发的问题包括:不能接受自己的情绪、不会表达情绪、不会调节情绪、总想控制自己的情绪。
情绪表达的关键在于:表达时要注意对事不对人,注意客观描述自己对某事的感觉,而不是指责别人。
表达负性情绪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新的问题。注意:尽可能用“我”而不是“你”开头。
本章涉及术语:情绪、正性情绪、负性情绪、基本情绪(快乐、愤怒、恐惧、忧伤)、幸福感、情绪的功能(审美功能、适应功能、交际功能、动机功能)、异性原型(男性意向、女性意向)、控制感、自主调节、述情障碍、安全依恋感、建设性行为、情绪调节、交互抑制原理。
4.潜能:你可知你拥有可以无限发展的潜能?
“人有无限发展的潜能”,这是存在-人本主义治疗家的理论前设之一。
1-我们每个人都有潜能;2-我们的潜能都具有可以无限发展的可能性;3-尽管人有许多潜能,但人的潜能并不是均衡分布的;4-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人的潜能亦然。
本章涉及术语:潜能、多元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言语-语言智能、视觉-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和反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博物学家智能)、存在智能、问题解决能力、预言的自动兑现(预言的自我兑现)、自我暗示、自性实现。
5.发展任务:你可知大自然为你安排的发展任务?
奥地利的弗洛伊德从个体性心理发展的角度揭示人生发展规律;美国的埃里克森从社会影响的角度研究人生各个生长阶段的特色与规律;瑞士的皮亚杰则从人的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去解释造化的意图。
造化把人的青少年期设置为:一个人可以主动塑造自己的起点。
青少年时期特别需要重视的任务就是:确立职业认同(确立符合其主客观条件的人生目标)和尝试与他人、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
比如,一个放羊的人如果想的是:“我是一个放羊的人,我放羊是为了将来给儿子存钱盖房子,然后让儿子娶媳妇生孙子,让我们家的香火能够传下去。”这个放羊人是解决了同一性问题或说是人生目标的人。
另一个放羊的人,有一天,他对自己说:“我是一个放了很多年羊的人,但是,我不想再放羊了,我要走出农村,我要进入城市,我要去做一个城市人!”这也是一个解决了同一性问题的人。
如果说一个人童年时的任务没有完成好,最大的隐患是在青少年时期失去体验与享受学习的能力;而青少年时期的首要任务没有完成,最大的隐患则是等人到中年时,有可能产生以空虚和无意义感为主要特征的中年危机。
中年时期处于颓势的人要想凭一己之力扭转局面,需要完成两种心理建设:一是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二是拥有高效率的“问题解决”能力。
中年人最需要警觉的就是停滞。
对不可逆的问题,可以从改变人的观念入手。对可逆的问题,则需以一题多解的方式去试错排错,左突右冲,直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止。
很多中年人之所以常常会被生活事件、工作事件和情感事件等困扰,其根源就在于:他既缺乏调节自己观念的弹性,又缺乏一题多解的能力。
用心去感受并且体验生活中的美好,同时用智慧去思考并处理自己遇到的问题,这是一个中年人最健康的生活状态。
本章涉及术语:发展任务、童年期的任务、青少年期的任务、中年期的任务、老年期的任务、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效应、依恋理论、安全型依恋、焦虑-回避型依恋、焦虑-抗拒型依恋(矛盾型依恋)、心理学科普、无条件积极关注、未完成事件、情结、自卑情结、补偿、自我认同(自我同一性)、职业同一性、选择恐惧症、节能成长、心流、物质繁殖、精神繁殖、中年危机、存在焦虑、习得性无助感、问题解决能力、健康促进计划、终身学习、健康老龄化、尊严老龄化、精神遗产、终活、名誉遗产。
6.自我心理防御机制:你了解自己所具备的心理防御功能吗?
16种自我防御机制:压抑,置换,认同,合理化,升华,补偿,隔离,否认,白日梦,反向形成,退行作用,投射,抵销,幽默,理智化,去圣化。
本章涉及术语:自我防御机制、本我、自我、超我、焦虑、广泛焦虑症、神经衰弱症(强迫症、疑病症、焦虑症、恐怖症、抑郁症)、压抑、神经症性厌食、置换(替罪羊)、路怒症、恋物癖、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地域歧视、疾病歧视、阶层歧视、精神宣泄、共同身份认同、认同、合理化、升华、力比多(性力)、补偿、隔离、禁忌(塔布)、百无禁忌、否认、麻木、白日梦(强者型白日梦、弱者型白日梦),反向形成(反向作用)、退行作用(极端退缩)、投射(防御性投射、非防御性投射)、抵消、全能幻想、幽默、理智化、去圣化(非神圣化)、再圣化、延迟满足。
7.暗影:你要提防你自己
人性最大的弱点在于抵制不住诱惑。在弗洛伊德的处方中,有两个关键的概念:一是能否接纳自己的欲望,二是能否以社会允许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
“如果我们能够看见阴影,并且能够容忍有阴影的存在这一事实,那么问题的一小部分就已经得到了解决。”
荣格给出了与暗影相处的处方:一是要正视自己的暗影,使它浮现到我们的意识之中,这样它就很难在无形之中继续控制我们;二是要接受自己的暗影,要能够带着暗影继续生活。
本章涉及术语:暗影(阴影,消极面、积极面)、平庸之恶、约拿情结、自我控制、刺激控制、刺激逃避、良知系统、平凡的善。
8-10:自信、自我接纳与自我效能:自我接纳一小步,走向自信一大步
构成自信的两大基石:自我接纳、自我效能。
自我接纳是指无条件、无例外地接受完整的自己,无论优点还是缺点,都完全接受。自我接纳是天赋人权之一,也就是说,你不需要做任何事,生命的存在本身就已经具备被接纳和被尊重的价值。
缺乏自我效能感是低自尊、无力感和焦虑情绪的来源之一。
班杜拉提出,评价自我效能的参照有:个人的成就表现、榜样的作用(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生理状态(积极/消极)。
本章涉及术语:自信、自我接纳、自我效能、投射、成就动机、无条件地接纳自己、接纳他人、真诚、倾听、尊重、主动、欣赏、自我效能感、效能预期、结果预期、行动力、健康管理、慢性病与疼痛的管理、替代性经验(榜样的作用)、人的成就表现、言语说服、消极思维习惯、病理性自我效能缺乏。
11.共情:善解人意是一粒和谐的种子
“你们喜欢和什么样的人交往?”“如果只允许你们保留这些人格特质中的一个,你们会选择哪一个?”结果,绝大多数人最终选择的都是:善解人意。
本章涉及术语:共情(同理心)、及时止损、自律、“受害者影响”课程、集体心理治疗(团体心理治疗)、换位思考、心理现实、客观现实、利他行为、污名群体、善解人意、体贴、亲和、关怀、温暖、负责、利他。
12.安抚:人际关系中的维生素
本章涉及术语:安抚(物质安抚、精神安抚)、正面安抚、负面安抚、语言、非语言、身态语、躯体刺激饥渴、认同饥渴、安抚风格、有关安抚的五条禁令、安抚饥渴状态、有关安抚的五种允许、自我安抚、他人安抚、漠视。
13.习惯:好习惯收获好命运
21天养成习惯?拉利等人在2010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参与者达到习惯养成渐进线的平均时间为66天,范围是18~254天。
下决心养成各种好习惯就是付出最少、收益最大的一种选择,是具备高效率的节能成长。
关系中的好习惯,最主要的就是共情、自律、合作、分享和负责。
自律、好学上进、共情、积极思维、独立思考与审辨思维、不二过和问题解决。这些习惯不仅适用于人生各个方面,而且它们具有核心习惯或说人格特质的特点。
本章涉及术语:习惯、条件反射作用、自主系统、快思考系统一、慢思考系统二、自我损耗、自我监控、最小努力法则、自律、好学上进、共情沟通、积极思维、消极思维、不二过、问题解决、独立思考、审辨思维(批判性思维)、自我约束、延迟满足、自我管理、信守诺言、荣誉感、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诱发性事件、信念(观念)、再决定、自我谈话、内部语言、不合理信念、智能不服从、小步子原则。
14.归因方式:分析事物的视角决定其心情和发展
本章涉及术语:归因理论、社会认知、控制点理论、归因中的自我服务偏差、基本归因错误、内控型、外控型、外部归因、内部归因、情境归因、个人归因、归因风格、自我效能感、疾病管理、事故控制、健康老龄化、习得性无助感、富有弹性的综合归因。
15-16. 能力、性格:凭能力和性格赢取干干净净的成功
就个人发展而言,最主要的能力包括:成长能力、学习能力、负责任的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就与人的关系而言,最主要的能力则是与人交流沟通与合作的能力。
问题解决能力的要点有三:一题多解的能力、懂得权衡利弊得失的能力、及时取舍的能力。
改变思维方式的具体方法有两种:1-通过对消极思维的辨析而停止消极思维。2-通过对事件做资源取向的解释(积极思维)缓解内心的冲突。例如,失业时,我们可以对自己说:“这次失业虽然是件很糟的事,但是它给了我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我要从中学习可以帮我寻找新工作并让工作稳定下来的经验和教训。”
本章涉及术语:能力、显能、潜能、心理保护因素、成长能力、学习能力、负责任的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人交流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助人自助、终身学习、病因说、心理疾病观、头脑风暴、性格、优势性格、6项美德、24种优势性格、演化心理学(进化心理学)、认知重构、资源取向。
17-18.自我调节力、自愈力: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人完全有能力自我引导。在人的进化过程中,造化赋予了人类完备的自我调节力与自愈力。
比如,被父母惯坏了的孩子,为了能加入小朋友的游戏,很快就学会了约束自己的欲望,节制自己的任性,这就是自调节。
持续生病也是人自调节的产物,只是这个自调节是破坏性的,而非建设性的。
你要听从身体发出的信号,尊重躯体的智慧,及时给你的躯体以积极的反馈(感觉累了就休息,感觉不舒服就停止做某件事等)。当我们重视并及时反馈身体发出的信号,我们就促进了机体的自然愈合。
阻止一个当事者有效解决自身问题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被情所惑。也可以说是情绪先行。
本章涉及术语:自我调节、自愈、康复、原发性获益、继发性获益、心理能量、破坏性方法、建设性方法、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疑病症、恐惧症、家庭自调节、临床痊愈、健康与不健康是一个连续谱、一过性、集体无意识、与身体有关的原型(健康原型、疾病原型、瘟疫原型、康复原型、西医原型、中医原型、养生保健原型、自然疗法原型、食疗原型等)、眼动疗法。
19-20-原生家庭与再决定:让我们做家庭问题的终结者
本章涉及术语:原生家庭、家庭问题、机能自主、群体极化、早年创伤说、早年排行说、早年社会关系说、早年环境说、早年无条件积极关注与否说、集体自我疗伤、强迫性重复、代际传递、童年经历、早年创伤经历、客观现实、心理现实、迫害者、受害者、建设者、再决定、交互作用分析法(人际沟通分析法)、再决定疗法、健康的决定、不健康的决定(病理性决定)、早期决定、合约、生存策略、问题解决技术、认知重构法、复原力、医学生综合征、家庭规则说、家庭仪式时间、仪式时间、家庭交流规则、家庭系统。
21-心理健康:你可以依赖的最重要的内在资源
一般心理问题是指由一般的适应问题所引起的负性情绪、认知问题和行为问题。
本章涉及术语:心理健康、外在资源、内在资源、一般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人格障碍、神经症性障碍)、精神疾病、适应问题(环境适应、人际关系的适应、学习与工作适应和自我适应)、学习方法(学习策略、考试策略、时间管理策略)、负性情绪、社会资源、重症精神障碍、重症精神病、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一过性、诊断维度(症状、程度、时间和社会功能)、预言的自动兑现、足量足疗程、人际距离、人际界限、社会支持系统。
【写在最后】
个人对心理学的认识和理解走过了很长的一段路。
大学期间,也曾上过心理学的课,学过“心理学导论”,并侧重于“教育心理学”。但是,给我的印象,所学都是知识点,大体是什么时候、哪位心理学家、提出了什么理论、主要观点是什么、取得了怎样的突破?学过了,考完了,基本上也就都还给老师了,至多也就留下些零散细碎的印象,对弗洛伊德之类的大师及其主要观点还略知一二罢了。
十多年前,无意中看了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一连读了好几遍,触动很大,“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细想起来,这应该是我真正走向心理学阅读之路的启蒙之作。
几年前,通过专栏、公众号、APP开始大量接触阅读心理学文章、专著,包括武志红、李松蔚、丛非从、陈海贤、阿德勒等人的大量作品,也读了好些心理学专著,比如,[美] 马丁·塞利格曼《活出最乐观的自己》、[美]约翰·戈特曼、琼·克莱尔《人的七张面孔:人际关系背后的心理奥秘》、[美]卡伦·霍尼《我们内心的冲突》、[美]巴里·施瓦茨《选择的悖论:用心理学解读人的经济行为》、【美】艾瑞克·伯恩《人生脚本:改写命运、走向治愈的人际沟通分析》、【美】詹姆斯·霍利斯《中年之路:人格的第二次成型》……我甚至读了郑日昌的《催眠术:原理、方法与应用》,作为门外汉,骑着小黄车跟着作者在催眠术的大观园里很快地溜哒了一圈。
这些年的阅读不能说没有收获,但因为带着个人的喜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以至于没有形成一个有体系的认知。从去年11月开始,一直到现在,我都在跟学李松蔚的年度日更课程《心理学通识》,希望借助他的梳理,对心理学200年发展脉络有份较完整的认知地图。
正是因为想形成一个体系化的认知,在阅读此书时,作者以21个心理学术语串联梳理了300多个心理学概念的这种框架式思维,一下就触动了我。也可以说,这是我阅读此书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