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两河流域不远的尼罗河畔,那里的居民在比苏美尔人稍晚一点的时间也建立了文明,但名气更大,这就是古埃及文明。
古埃及同样是一个基于灌溉的文明,尼罗河几乎每年都泛滥,但同时也使被淹没的土地成为肥沃的耕地。尼罗河沿岸很早就发展出先进的农业,但一直没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十几个部落,不仅有各自的名称、都城、政权、军队,甚至信仰也不同,所以经常争战不休。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狭长的尼罗河流域逐渐分成了北部和南部两个独立王国。北部的被称为下埃及王朝,以蛇为保护神,以蜜蜂为国徽。南部被称为上埃及王朝,以鹰为保护神,以白色百合花为国徽。直到公元前3100 年左右,一个叫美尼斯的法老将上下埃及统一为一个国家,史称埃及第一王朝。
古埃及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差不多延续了3000年,这几乎是人类文明史的一半时间。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相对两河流域拥有更加与外世隔绝的地理环境,古埃及北面和东面分别是地中海和红海,而西面则是沙漠,南面是一系列大瀑布,只有东北部通过西奈半岛这个狭窄通道通往西亚。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外族不容易进入埃及,从而保证了古埃及文明的延续。
在将近3000年的时间里,古埃及共经历了前王朝、早王朝、古王国、第一中间期、中王国、第二中间期、新王国、第三中间期、后王朝等9个时期31个王朝的统治。他们共同建立起自己的文字系统,完善的政治体系和多神信仰的宗教系统,因为其统治者都称为法老,所以这一时期又被称为法老埃及。
一直到公元前332年,古埃及才被亚历山大征服。亚历山大大帝死后,他的军官们为了帝国继承权分裂,其中一个叫托勒密的将军在埃及自立为国王,并且也宣称自己是埃及法老。托勒密王朝统治了埃及275年,它的最后一任统治者就是我们熟知的埃及艳后,从此以后,埃及成为了罗马帝国的一部分。
古埃及文明之所以如此著名,另一个原因是历代的埃及法老给我们留下了最伟大的文明物证——金字塔,埃及有句话叫:“人怕时间,时间怕金字塔”。这些金字塔在此后的日子里果然岿然不动,像丰碑一样,留存着人类文明的记忆。
我们可以认为,战胜古埃及文明的是与其隔海相望的古希腊文明。古希腊不是一个国家的概念,而是指位于地中海的东北部,包括希腊半岛和爱琴海上的许多小岛。其中,克里特岛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就有了国家和文字,后来希腊半岛上出现了迈锡尼、梯林斯、皮洛斯等小国。对迈锡尼时期的了解主要来自《荷马史诗》。传说中的特洛伊战争及其著名的木马屠城记,就来自在《荷马史诗》记述的希腊人向外扩张的故事。
公元前776年,第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召开标志着古希腊文明进入了兴盛时期。在此后的250年间,新的希腊城邦遍及包括小亚细亚和北非在内的地中海沿岸。在诸城邦中,势力最大的是斯巴达和雅典。
古希腊人在哲学思想、历史、建筑、科学、文学、戏剧、雕塑等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这一文明遗产在古希腊灭亡后,又被古罗马人破坏性地延续下去,从而成为整个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比中东地区的文明,东方的中华文明就来的稍稍晚了一点点,但我们的故事同样从大洪水开始。4000年前大禹用“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疏通了江河,受到了万民的拥戴。他死后,他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的“第一王朝”——夏。
夏王朝建立的故事可以说是人类从部落到国家的一个典型案例:传说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降服炎帝、诛杀蚩(chī)尤,形成了统一的部落联盟。黄帝以后,在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通过禅让制出现了尧、舜、禹三个著名的首领。禹治水有功,在舜死后便成为了首领。大禹不仅会治水,还制定和完善了各种制度,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虽然禹也曾经用同样的方式选拔了皋(gāo)陶、伯益作继承人。但禹死后,禅让制被废除,他的儿子启以世袭的方式继承了王位,并使得世袭制的王朝历代相沿。夏文明以后,虽然中华大地也经历了多次改朝换代和外族入侵,但和西方的几个文明不同,其并未遭遇彻底的种族灭绝,一直顽强的延续了下来,至今中国人仍自称华夏民族。
当然,除了以上列举的几大文明,世界其他地方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早期文明,特别是白令海峡的天然路桥消失后,从此美洲和亚欧大陆的人类就天各一方,那里的人们按照自己的特色发展了文明,我在后面的《地球的背面》中将有详细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