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大家对北大校长在校庆致辞时念错不是太生僻的字进行了批判,后来校长虽进行了回复,但批评更甚。念错一个在初中课本就学习过的“鸿鹄之志”实在不应该,校长后来对质疑进行了回复,更是让人实在大跌眼镜。校长念错字,而且是北京大学的校长,的确让人匪夷所思,冒昧揣测,通过这个事,说明了:校长不认识这个字,文稿不是他写的,他提前也没有预习文稿,不知道是太忙了,还是敷衍......
常人读错字是正常现象,校长也是普通人,念错字非常正常。文字语言是一个人经年累月积累的而成,正如校长所言:文字修炼非一日之功。何况他这样年纪的老者,生活求学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文字功底差也是正常。回想我们在念书的时候,还有偏废的学科呢?比如:我们允许外语不及格,也要允许语文不及格啊。
面对他人的评议,校长只需要实事求是,承认自己孤陋寡闻,或自嘲一下即可。校长的回复我看了,是一封情真意切的信件,勇于承认了自己的无知,需要非常大的勇气,知耻近乎勇。但是后面的回复:“焦虑和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能够让我们走向未来的,是坚定的信心、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直面未来的行动”就是败笔。反而更加充分地暴露了他的不足,从应急的角度看,反而将事态扩大了。常人都知道,对待真理,对待学术,没有质疑哪有进步可言,凡是都去咀嚼别人的残羹,哪有创新呢?凡事都要问为什么——这是我以前的导师一直要求我们的,保持批判的眼光看待他人的观点、数据和论据,始终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校长后面的回答与大学的治学、求是精神相去甚远。
如果我是校长,我会自嘲一下,自己先把自己脱光,先自己鄙视自己,犹如顽童,让大家哈哈一笑,可能反而效果更好。比如后面的结尾:哎呀,都说四川人,生的尖(方言,聪明),认字认半边,我一把年纪,也吃了认半边字的亏,归根结底,还是语言文字......。今晚回去,啥事不做,抄写20遍“鸿鹄之志”。
这件舆论应急实践学到了什么
舆论情况发生了,第一时间澄清真相非常重要,既要真实,又要合乎情理,更要简单。真实就是说明当时的实际情况,不要怕承认错误,犯了错,更要有用于承认错误的勇气。合乎情理就是要晓之以理,得到他人的同理心,自嘲自贬等等都是这样的方式,这样就比较容易化解对立。简单就是要就事论事,不要多言,言多一不小心就有失,有失就又陷入被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