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睡眠不好,今天九点多才挣扎起床,起来还是很冲动地想去跑步,马上洗漱完毕就充下楼跑步去。今天身体还是有点重,天还下着微雨,一边跑步一边听樊登读书会解读《不妥协的谈判》这本书。怎么样把那些谈不下来的谈判谈下来?如何让自己的主观情绪尽可能少地影响自己的决定?
我们莫名其妙地卷入一些身份认定,与他人成为敌对、对抗的对手。非理性的情况下,我们根本没办法谈判,达到双赢。我们除了理性、感性还有身份。我们要超脱出来,看看身份的力量,不被身份桎梏,反而跳脱出来,看得更清楚。只有我们学会了和解和理解,我们才有可能打破“部落效应”的紧箍咒。
特别容易引起情绪爆发的一般有5个核心关切:赏识、亲和性、自主权、地位和角色。如果一项核心关切得到满足,我们就会感觉到积极的情绪流露,而且更倾向于合作;如果没有得到满足,我们往往会感到心痛。
随着核心身份开始受到威胁,冲突很容易变成一场零和博弈的战斗:不是对方屈从于你的身份认同,就是你屈从于他们的。但是鉴于你不可能背叛你的身份,所以只剩下一个可行的选择:让对方投降。但是,让对方屈从于你的身份认同的可能性,并不比你向他们低头大到哪里去,这就让你们双方都陷入令人不安的僵局。
谈判真的是门艺术,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在往常教谈判的书籍中学到总是“鱼”而不是“渔”。
比如两个孩子的家庭,通常两个孩子都是相爱相杀长大的。姐姐和妹妹经常会争抢东西,比如一个橙子,姐姐要橙子皮当玩具,妹妹要橙子肉榨汁吃。妈妈来调停的时候一听完姐妹俩的需求,马上就剥皮了橙子,把皮给了姐姐,把肉榨汁给妹妹,问题似乎一下子就解决了。可事实上,孩子争抢并不仅仅是一个橙子而已,她们要的其实是父母的爱和关注。
我们解决的仅仅是一个橙子的问题,而没有解决本质的问题,就是孩子对父母爱的索取争抢。
我们谈判要解决本质都是甲方乙方的问题,我们要培养自己在生活中和解的精神。
对身份的威胁会引发部落效应。这是一种对抗的心态,让你的身份与另一方势不两立:有我没你,不是我们,就是他们。最有可能出现这种心态的场合,是帮助集体保护本族人免受外部威胁。
克里希那穆提说过一块石头就可以改变河流的方向。如果我们掌控好自己的情绪,其实即使一个人减少部落效应,变得更加冷静,不会出现很多人际沟通的冲突矛盾,那么我们是可以为社会的和谐和平做出贡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