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旧时会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

对于财富,民间有种说法叫做“富不过三代”。

事实上,也的确有很多家族的财富在后世的流传中没有超过三代。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富不过三代”的现象呢?

最近看了一本叫做《陋规》的书,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的张宏杰教授。

他在这本书里,对民间“富不过三代”的观点做了如下解释:

皇权时代,财富随时都有被权利剥夺的巨大风险。所以,财富的继承者往往把钱财用于消费,而不是扩大再生产。

不过,张宏杰笔下这些“富不过三代”人家的财富,基本都是通过经商得来的,他们的财富缺少权利的保护。

所以,若想财富在一个家族里长久流传,财富的拥有者就会想尽办法让子孙后代去做官,而且要做高官。

古人“三代以下,未有不仕而能富者”的说法,正说明了这个道理。

在我看来,财富不能在一个家族中长久流传,除了缺少“权利保护”这个因素外,财富不能持续流传的根本原因,还在于财富的来源和后代的教育。

那些轻而易举就得来的财富,还有靠不正当手段得来的财富,注定会昙花一现,这是宿命。

比如那些靠中彩票获得巨额财富的人,大都海市蜃楼般迅速归于沉寂,有的甚至还带来了家庭的变故和灾难。

不过,巨额财富在后代中流传几世,像一个王朝一样存在几百年的例子也是有的。

在河南郑州的巩义,参观过一个富甲一方的庄园———康百万庄园。

康家曾经接待过离京躲避八国联军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财富在这个家族中,足足流传了400多年。

康百万庄园有个“留余匾”,康家几代人都秉承“留余”思想,而且长辈们身体力行的言传身教,引导一代又一代家族后人为人做事不但勤勉还要留有余地。

受到潜移默化影响的康家后代,不但为人做事勤勉,还特别注重对后代的培养教育,而且尊重师道。

所以,康家的财富,才可以在家族中流传400年之久。

反观那些财富来得容易的人家,本身的操守和素质就存在问题,加之不好的身教言传,对后代产生很多负面影响,子女的教育又不得法,财富很快在后代中败落也就成了必然。

反观嫁入豪门的郭晶晶,不但自己的日常很简朴,这种生活方式对豪门丈夫霍启刚和三个儿女的影响也非常积极。这种家庭培养长大的后代,怎会让财富成为过眼云烟?

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富二代,他们本身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又赶上了好的时代,财富在他们手里一代接一代的传承必定会成为必然。

想来,“富不过三代”的说法,也许慢慢就会成为历史和传说故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