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讲一个故事吧。
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好学生。他非常的自律、勤奋、能吃苦。也是这样的特点呢,让他后来考上了全球著名的医学院。在这个医学院里,竞争更激烈了,课业也更难了。每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他的解决方案往往就是一个,那就是更加努力,吃更多的苦。
后来他当医生之后,每天工作非常努力,但总是有看不完的病人,写不完的文书。他一开始的应对方法,还是像以前那样,付出更多的努力、更多的时间。但是他发现,这个策略不管用了。即使他把睡觉的时间压缩到不能再少了,即使他已经不花时间跟家人、朋友在一起了,即使他已经把全部的心思都投入到工作里了,但是他依然做不完他的工作。而且他的心情也非常糟糕,总感觉自己要窒息了。
于是他就开始反思,我过往这十几年一直以来的行动策略,到底是不是正确的?成功真的需要这样受苦吗?我难道必须要用我的健康和快乐来换取成就吗?
这个医生面临的难题,也是许多人会遇到的。他们可能从小就是典型的好学生,信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是工作了以后,发现,怎么有吃不完的苦,或者,“吃得苦中苦”这一招怎么好像不太管用了呢?
而刚才这个故事的主角,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这本书的作者。他叫Ali Abdaal。我们就简称他叫阿里吧,阿里是剑桥大学的医学博士,后来是在伦敦做医生。他在刚接触到医生这份工作的时候陷入的那种难题,也可以说是一种“生产力困境”,就是觉得自己不管怎么努力,怎么吃苦,生产力都达不到满意的水平。所以他后来又花了一年时间,拿了一个心理学的学位,专门研究我们怎么能提升自己的生产力。
也因为这种医学、心理学的复合背景,再加上他把自己当小白鼠,在实践里各种测试,所以他后来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方法,还开始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这些发现。他现在在YouTube上是一个很火的、有着340多万粉丝的自媒体大v,他的频道主要分享的就是效率、学习,还有个人管理的一些方法,总之都是围绕着个人生产力提升来讲的。所以他也被大家称为“生产力科学家”。他的这本书在即将出版,还没出版的时候,就已经登上亚马逊商业类新书畅销榜的第一名,很多人提前就在下单了。
那么,阿里在经过了大量的学习、研究和实践之后,得出的发现是什么呢?他发现,他过往建立的那一套关于成功的认知是错误的,更加努力的工作不会给我们带来幸福,我们其实还可以有另外一条通往成就感的道路,而且是一条没有持续的焦虑、失眠的道路。
这条道路首先关注的是我们自己的幸福感,然后再利用这种幸福感来驱动我们的生产力。所以这种方法就被他称为Feel-good productivity,我们直译的话就是“感觉良好的生产力”,也可以叫“幸福生产力”。
感觉良好的生产力
书里有一句,可以说是主题句的话:不是成功会让你感觉良好,而是感觉良好会让你成功。
这句话指向的是很多人都存在的一个心理误区,就是总觉得我现在苦一点,难受一点,没关系,熬到我这一关过去了,或者熬到我出人头地了,我就会非常快乐幸福了。但是事实上,这种心态是不会有尽头的,一关过去,还有下一关,一个成就拿到了,你还想拿更大的成就。持续这样,一生都会处在一种委屈自己,强迫自己吃苦的状态里。
而且,这也并不是一种能更快地帮你达成目标的状态,反而会给你“拖后腿”。医学和心理学上都有大量的研究表明,人在什么时候生产力是最爆棚的,是在他感觉很愉快、兴致很高涨的时候。或者用书里的话说,就是你“感觉良好的时候”。
这首先是因为,我们的正面情绪是四种荷尔蒙紧密相连的,也就是内啡肽、血清素、多巴胺和催产素。这四种荷尔蒙可以被统称为“感觉良好的荷尔蒙”。它们都会让我们感觉更平和、更愉悦,但是它们的作用并不仅仅止于此,因为它们还能够很明显地提升我们的生产力。比如内啡肽水平升高,能给我们一种精力旺盛的感觉;多巴胺能释放一种满足感,让我们更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这两种是能直接提升生产力的,另外两种可以说是间接地提升生产力。比如血清素能调节我们的情绪、睡眠,还有食欲,相当于能让我们在生理上更有能量地投入到工作里。再有,催产素,它也被叫做“爱的荷尔蒙”嘛。它是跟人际关系建设紧密相连的,能提高我们跟别人协作的效率。
另外,这本书里还讲到一个更有意思的研究,就是这些“感觉良好的荷尔蒙”能“撤销”那些负面情绪导致的荷尔蒙。我们知道,人在经历负面情绪的时候,会释放肾上腺素还有皮质醇这些应激激素。如果这些应激激素在我们的体内被反复地、经常地激活,我们就会变得焦虑不安,工作效率低下;身体健康也会受影响,会增加患心脏病和高血压的风险。但是研究人员发现,那些感觉良好的荷尔蒙,它们能重置我们的神经系统,让我们回到一个身心舒适的状态,抵消那些应激激素的负面影响。比如,研究人员告诉一群人,你们有一分钟的时间去准备一个公开演讲,其他人会对你们的表现做评判。当时,那些人的压力水平就急剧上升,心率和血压也跟着上升。演讲完之后,研究人员又让他们去看电影,有的人看的是比较悲伤的电影,有的人看的是积极的电影,有的人看的是比较平和的电影。结果发现,那些看能够唤起积极情绪的电影的人,他们的心率和血压是最快恢复到最初水平的。
所以总结来说,那些因为我们感觉良好而被激发出来的荷尔蒙,一方面能直接地去提升我们的生产力,另一方面又可以抵消那些负面情绪给我们的效率“拖后腿”的影响。
所以回到我们开头讲到的那句话:不是成功会让你感觉良好,而是感觉良好会让你成功。有一组心理学家曾经深入研究了225篇关于幸福和成功之间关系的研究论文,涉及了超过27万人的数据,研究结果印证了这句话。就是当人们在达到他们理想中的目标的时候,他们体验到的积极情绪,并不会比以前有明显的增加;但是那些平时就经常感觉良好的人,他们确实工作会更有效率,也有更好的人际关系,更高的薪水;周围人对他们的评价也是更高的。
当然,这些也不是什么很反直觉的结论啦,我们其实自己也知道,当然是感觉更好的时候,我的效率是更高的啦。但我觉得这本书很有价值的一个地方就是,它提醒了我们一件事情:就是我们不要把“感觉”看做一件随缘的事情,不要被动去等待着自己感觉良好的时刻;而应该把“感觉良好”当做是一个工具,要主动地把这个工具用起来,在工作的时候有意识地给自己创造这种感觉良好的状态。
那么围绕着这个核心呢,作者阿里给出了很多具体的方法。他之前在YouTube上面分享了这些方法之后,很多人给他发邮件,说自己实践也很有效,有高中生说自己成绩提高了,有企业主说自己收入翻了一番,有职业倦怠期的人说自己找回活力了,还有当父母的人说能更好地平衡工作和家庭了……
好,打住。下面我们来讲方法。
来玩一场角色扮演游戏吧!
首先这个方法叫,把工作看作一场角色扮演游戏。
回想一下,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为什么我们会比现在更容易快乐?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时我们看世界上的一切都充满了新奇感。不管是老家的一棵树,还是堆满了商品的超市,都可以成为我们的乐园。小孩子们每天的生活都像在进行一场冒险游戏。心理学家们发现,这种冒险感,是激发快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
后来,随着我们长大,我们对周围的一切习以为常,这种冒险感就慢慢地被挤出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很多成年人的生活里,这些冒险感更多是转移到游戏世界里去了。在日复一日的枯燥工作结束之后,很多人都喜欢钻进游戏,迎接那些新奇的冒险。
作者阿里曾经有一段时间沉迷于某款游戏,每天平均要花三个小时在这个游戏上。在里面跟其他的玩家一起,在世界各地飞行,打怪,升级武器,做任务。
后来他就开始琢磨,为什么他会对这款游戏这么上瘾呢?冒险感当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这是一个让你进入角色的游戏世界。阿里当时在现实中是一个有点书呆子气的学生。但显然他不是带着这个身份去游戏里冒险的。他扮演的是一个跟现实中的自己很不一样的角色,是一个高大英俊的精灵,穿着飘逸的紫色长袍,手底下还有一支恶魔军队。他是这样一个角色。而带着这种角色感去做事,会让人觉得自己在做的事情更有意思,更像一场冒险。即使你在做的任务只是要去救出一只猫,或者是解开一道数学题,你也会觉得比在现实世界里更有意思。
所以,来到工作场景。想在工作中感觉更好、更有趣,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注入一些冒险感。但如果人为地制造冒险,也不太容易。所以更好的方法是给自己选择一种游戏角色,带着角色感去工作。
比如,收藏家角色,任务主线是寻找稀有的宝物,在路上收集别人没有发现的细小宝石;指挥家角色,负责运筹帷幄,带领大家冲锋陷阵;探险家角色,往往喜欢四处漫步,去探索之前没有发现的新地方和新事物;故事家角色,有活跃的想象力,能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启发别人,或给别人带来快乐。
这些角色投射到现实里,我想不用多去讲,你的脑海里应该已经有画面了。书里一共给出了八种“游戏人格”。除了我们刚才说的那四种以外,还有运动者、创造者、竞争者和搞笑者。
这八种游戏人格是临床心理学家斯图尔特·布朗博士提出来的。他的一个主攻领域就是游戏心理学。他发现,在现实中,扮演游戏角色这种方式确实能够对人的精神状态有明显改善。并且他发现大多数人只倾向于做一种或两种特定类型的角色扮演,这就已经很够用了。
所以,布朗博士的建议也是,想要让工作和生活充满有趣的冒险感,我们可以先确定一个最能引起我们共鸣的角色,然后尝试着像这个角色一样去处理工作或生活中的事情。
比如,一个创造者面对很枯燥的数据集合,可能就会主动去想,我能不能用一种更有创意、更美观的方式把它们展现出来呢?一个“故事家”,在要汇报一个冗长的报告之前,就可以去想,我能不能把它变成一个更吸引人的故事来讲呢?
当然,你挑选的角色,并不仅仅局限于这八种游戏人格,可以自己定义跟工作内容更吻合的角色。比如我记得罗胖曾经说过,内容工作者就是戴着镣铐跳舞的人,有界限,有框架,也有灵动。这可能就是他的“角色感”。我自己平时写稿的时候,经常把自己想象成是一名体操运动员。其实也是类似的。体操有一些通用动作规范,同时,也鼓励运动员们去挑战高难度的动作,发挥自己的审美创意。所以,写稿的时候,每写完一个部分,我就会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个高难度动作,再继续下一个;一篇稿子审核通过,脑海中的画面就是,体操运动员从空中完成一连串翻转,平稳落地。这种角色感,真的会像魔法一样,给平淡的日常点染上发光的色彩。
“如果它很有趣,会是什么样子?”
再来说下一个方法,叫:“如果它很有趣,会是什么样子?”
作者阿里在自己的办公桌前贴了一张便利贴,上面就写着这句话。目的是提醒自己,一旦觉得工作枯燥就要想办法往里面注入一点乐趣。
最简单的,就是改善外部环境,比如点上好闻的香薰,摆上好看的植物,或者阿里最常用的,播放一些大气磅礴或充满活力的音乐。当背景音乐一响起,就会感觉自己像是电影中的主角,正在踏上征途。
不仅是外部环境,其实工作本身也可以改造。无论是看起来多么平凡枯燥的工作,你都可以在过程当中找到乐趣,方法就是加入一点创造性的思考。
书里讲到一个故事,故事的主角叫马修·迪克斯,他现在是一名畅销小说家。在他出版第一本书之前,他在麦当劳工作。那是一份没有激情,没有火花,没有挑战的工作。每天就是点菜、翻汉堡、分薯条,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同样的流程,感觉无穷无尽。
于是迪克斯开始想,他能不能在这份工作里面增加一点乐趣。所以他开始每天给自己设置一个创造性的小挑战。比如这一天,他决定今天是烧烤酱日。那在这天剩下的时间里,他就会努力给他接待的每一个客人推荐烧烤酱。它的乐趣在于,每一个客人的说服难度是不同的,所以他经常要不断地升级自己的话术,去思考下一步该怎么讲。
迪克斯说,这样的小变化,让他感觉自己一下子更有活力了。他甚至开始很期待轮班,迫不及待地想看看他能说服多少人去尝一尝烧烤酱,或者能把新挑战完成得怎么样。
这就是在平淡无奇的环境中找到乐趣。当你感觉,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就像在搅拌着一锅波澜不惊的米粥的时候,别忘了加入一勺创造性的思考,说不定,眼前的白米粥,立刻就会变得有滋有味起来。
做自己的“气氛组”
再来看下一个帮我们在幸福中提升生产力的方法,叫,做自己的“气氛组”。
这个方法聚焦的是这么一个词,自我效能感。这个词是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来的,指的是我们对于自己某项能力的信心程度。班杜拉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研究发现了,自我效能感既能提升我们的幸福感,还能真的提高我们的能力。在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这个概念的半个世纪以来,已经有上百项研究证实了,我们对自己某项能力的信心越高,这项能力就会变得越强。换句话说,相信自己可以做到,是确保我们真的可以做到的第一步。
班杜拉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是,这种自我效能感是可塑的。也就是说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我们可以培养的。他的这个研究发现是40多年前提出的。在这之后,人们才开始重视起一些积极的行为干预的力量。比如,鼓励式教育开始流行起来,提倡父母用鼓励的方式去塑造孩子的行为,提高孩子的能力。这背后的理论依据其实就是班杜拉的一个研究结论:一个人听到的,往往会变成他相信的。所以,跟他说“你能做到”,或者是“你一定可以”这些话,就能显著提高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这些话的来源可以是别人,也可以是你自己。也就是说,在没有人鼓励你的时候,你自己鼓励自己,也能起到类似的效果。这就是,做自己的“气氛组”。
不过,这只是气氛组最基础的功能。气氛组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帮你打开自己的“信心开关”。意思就是,下一次当你感觉很不自信,不想冒险的时候,你心里的气氛组就应该站出来问你:“如果你对这件事情真的很有信心,那会是什么样子?”这句话在提醒你,是时候去主动扮演一个自信者的角色了。
阿里说,在上大学时,他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业余魔术师。他的工作就是穿上燕尾服,在宴会上走到人群面前,向他们展示一些魔术。虽然他的魔术已经练得很熟了,但是一想到要走到一群陌生人面前,打断他们的谈话,对着他们表演,他就会感觉很害怕,不自信。
那么每当这种时候,他就会深吸一口气,在心里打开“信心开关”,对自己说:我只是在扮演一个自信的魔术师,即使我内心不自信,但我也能假装得自信又能干。
而这个方式真的很有效:当他假装自己自信的时候,他真的昂首挺胸了。他能微笑着大摇大摆地走向一群人,舒展地完成魔术。
后来,他又很多次地见证了这种扮演自信的方法的效果。不仅仅是在他自己身上,也在很多其他人的身上。仅仅一瞬间,它就可以把一个战战兢兢的人变成魅力四射的人。这才是真正的魔法,是存在于人性中的魔法。
气氛组的功能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它还应该有一个功能,就是把别人成功的例子找给你看。
研究表明,假如一个人要做一件很困难的事,那么,相比于直接开始做,如果他能先看别人成功地把这件事情完成了一遍,然后自己再去做,那么他成功的概率会明显提升。
比如,有研究人员让一群学生去爬一个攀岩墙,爬到顶端。这群孩子被分成了两组:第一组先观看了一段别人成功爬上这堵墙的视频,第二组没有看视频。最后的结果是,观看了视频的那组学生,对自己的攀岩能力更有信心,最终的表现也更好。
所以当面对困难项目的时候,一个能明显地提升自我效能感的方法,就是让自己沉浸在一种“间接的成功”里面。也就是多去看一看别人的同类的成功案例。不管是读书、看视频,还是听音频,都可以。
阿里在平时的工作中,会把这个方法应用到极致。比如在医院工作的时候,他会在通勤路上收听皇家医学院制作的一个医学播客,去听那些医生怎么成功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在他刚开始做一个视频博主的时候,他也花了很多时间去听一个叫“独立黑客”的播客,里面采访了很多靠自己一个人就成功建立起了线上业务的人。还有在他开始写作这本书的过程当中,他发现,去看、去听或者采访成功的作家,比任何其他的事情都更能提升他的那种“我能做到”的感觉。
所以,这就是气氛组的最后一个功能,那就是大声告诉你:“如果他们可以,你也可以!”
“识别动力”
好,刚才我们讲了冒险,讲了乐趣,讲了自我效能感,下面我们聚焦另一个关键词,动力。
提到动力,大家经常讨论的就是外在动力和内在动力。外在动力就是“胡萝卜加大棒”嘛。我们因为想要奖励或者是害怕惩罚,所以去做一件事情,就是靠外在动力驱动的。外在动力也不光是物质。如果一个人说,我这样做,是因为我想让一些人喜欢我,尊重我,那他也是靠外部动力来做事的。
但是近些年有很多的研究开始告诉我们,外在动力是没有我们想得那么管用的,反而是内在动力更管用。内在动力是说,我做一件事情就是因为我热爱这件事情,我享受这个过程本身。一些学者发现,这样的动力是更持久,更强大的。
但是如果来到工作场景,我们会发现,有一个问题出现了:在工作这件事情上,多数人都不能做到发自内心的热爱,或者说不能做到持续热情。那么该怎么办呢?
这本书告诉我们,其实除了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之外,还存在另一种动机,它能解决我们的问题。
先来看一项书里讲到的研究。研究人员招募了一群人,参加徒步攀登。这些人在开始的时候都是对徒步攀登很感兴趣的,也就是说他们的内在动机是很强的。但是,他们这次徒步攀登要持续5个月,而在这5个月里,这些参与者的内在动机都在不断下降。这是研究人员通过主观幸福感测试看到的。
而且他们还看到了另外一件事,那就是,其中有一些人始终能够保持比较强的幸福感,比较高的能量。这群人的精神支撑是另一种动力,它叫“识别动力”。识别动力是说,我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我非常珍惜这个目标,它对我很重要,我非常想要完成它。
所以这启发我们的是,即使我在做的事情,我没有那么喜欢,但是我们可以主动提醒自己,
我在完成一件对我来说很重要的事情。这也能给我们注入强动力。
另外它还启发我们,如果想要尽可能提高我们生活中的幸福感和动力感,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出对自己真正重要的东西,然后让我们的行为跟这些重要的东西对齐。
那怎么找到对自己真正重要的东西呢?
我们在讲《更富有、更睿智、更快乐》那本书的时候,讲到了“葬礼法”。就是你可以想象一幅最终的图景,在自己的葬礼上,你希望人们记住你什么。这些对你来说可能就是最重要的东西。
还有我们之前解读过一本书,叫《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那里面提到了奥德赛计划,主要内容就是给自己做三个版本的五年规划。
第一个版本是继续沿着目前的道路走下去,五年后我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第二个版本是,如果现在的事情做不了了,我必须要选另外一条路,那我会选什么样的路?五年后我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第三个版本是,假如我时间、财富完全自由,那我会选什么样的路?五年之后我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就这样,通过这三个五年规划,去发现你生活中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
专注眼前,而非长远
刚才讲的葬礼法和奥德赛计划,在这本书里也都有提到。我们可以看到,奥德赛计划的视野已经比葬礼法要拉近很多了。但是,五年,仍然是一个比较遥远的时间。
所以阿里推荐的是,在用葬礼法和奥德赛计划找出对自己真正重要的东西之后,我们要用起下一个方法,叫“12个月庆典”。这是阿里最喜欢的把梦想转化为行动的方法。
这个方法很简单,就是咱们想象一下,12个月之后,你在和你最好的朋友一起吃晚饭。晚饭的主题就是,庆祝在过去的一年里,你在生活中取得了多大的进步,这些进步都发生在那些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事情上。
比如在健康方面,我减掉了10斤,并且消除了脂肪肝;在工作方面,我找到了一个能发挥我优势的新工作;在家庭关系方面,我跟家里人的交流次数更多了,也更深入了,我们之间的感情更紧密了。
当你把这些列出来之后,那些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东西就不是存在于比较遥远的未来了,而是落到了你未来几个月的步伐中。
但是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因为“明年的今天”这个概念对人脑来说还是有点遥远。我们能不能把它进一步拉近到今天,甚至现在呢?
阿里采用的方法是,把12个月庆典的文档保存在电脑里。每一天他坐下来开始工作之前,都会打开这个文档来提醒自己,今年我最在意的东西有哪些。然后,在每一个类别里都挑一件今天可以做的小事去推进。
比如在健康方面,就是下午五点半到六点半健身一小时;在工作方面,就是投出10份简历寻找新机会;在家庭方面,就是给奶奶打一个电话。
这样的做法,能保证我们在这一年中,始终记得朝着那些对我们最重要的东西前进。
另外,做这件事情还有一个好处,这跟我们今天的主题也是紧密相关的,那就是,它是一种能帮你在幸福中提升生产力的方法。
心理学家已经证实,专注于短期目标会比盯着长期目标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有幸福感。
就拿其中一项研究举例吧。研究人员把一群孩子分成两组,每组都要做42页的数学题。第一组的安排是在7天里,每天做6页;第二组的安排是,只要在7天之内把42页写完就可以。也就是说,一个是专注短期目标,另一个的目标更长期。
最后他们发现,那些关注短期目标的孩子表现明显更好:他们正确地解决了80%的问题,而另一组孩子只解决了40%的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关注短期目标的孩子在整个过程当中始终感觉更有信心。
也就是说,短期目标法能帮我们从能力和感受两方面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好,刚才我们围绕着动力这个话题。首先讲到了识别动力的重要性,也就是我们想要保持长久的动力和幸福感,应该先确定好在人生中对我们最重要的事情有哪些,然后根据这些来安排我们的行为。
想要找出对我们最重要的事情,就需要长期视野。这里我们讲了葬礼法和奥德赛计划。接下来,切换中期视野,使用“12个月庆典”法,这相当于是把一生或者五年的目标拉近到了一年。再接下来,我们把12个月庆典中的内容落实到每一天的行动当中。这就是短期视野。
在每一天的开始,我们都可以用这样一句话,开启充满动力的一天:今天我可以做哪三个小行动,来更接近我想要的生活呢?
像生产力科学家一样思考。
最后想转达阿里的一个嘱咐,那就是,刚才我们讲到的所有内容,都不是什么“待办事项清单”,不是说你要把它们全都放进自己的人生行囊里。我们应该学会像一个生产力科学家那样思考。
科学家的思维方式有什么特点呢?就是他们喜欢做实验,他们相信实验告诉他们的事情。阿里分享的是一些他自己实验有效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对我们有没有用,也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生产力科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我们自己也在不断发展。所以阿里的建议是:尽可能地多尝试,找出有效的方法,然后抛弃剩下的。这样,你才能创造出最适合你的、个性化的生产力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