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
做少得多就是每天花很少的时间,却能得到很多,实现高速成长。
真是被自己直觉蠢哭了,在永澄老师提出做少得多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如果我掌握了做少得多的方法,那以后每天都可以很轻松了,可能只要工作1-2小时,就能高速成长。好像哪里不对,系统2启动中……。
分析
凡事先问目的,你的目的是什么?
我的目的是让自己高速成长。
那达成这个目的,有效的路径和方式是什么?
做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对,并且持续这个循环。「做少得多」就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你这样想的假设是什么?
「做少得多」是为了什么?我觉得是为了集中精力做“对的事情”,还有一个层面是,在选对事情的基础上,找出这个事情的关键点。而我对「做少」的直觉是时间花费的很少,其实通过上述的分析,发现「做少」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花费的时间少了
做的事情件数少了(抓手思维)
抓手思维是永澄老师也反复强调的。但是我脑海里还是会蹦出「做少就是可以只花费很少的时间就可以」这种偏见。
五个WHY
为什么这么想?
可能是因为我想要偷懒。这个正好给我偷懒提供一个借口。
为什么这么想?
这可能就是某种捷径导致的,目前还说不清楚。但是我感觉可能是这样的。
遇到事情——>直觉判断——>寻找以往的记忆匹配——>发现偷懒符合——>下判断,做少得多不就是偷懒嘛。
为什么这么想?
我发现这可能和价值观有关系,我的脑海里默认为偷懒是比较重要的事情。也就是说这个概念比较容易提取出来。所以遇到做少得多的时候,直觉就直接调取了这个相似的概念。偷换了原来做少得多的更本质含义。
我靠,本来模模糊糊的,到这里基本有点清晰了,这不就是情意捷径的一种么?(「不就是」触发器启动,可能存在绝对化、陷入存量思维等问题),不对,应该说很可能是一种情绪捷径:做少得多的含义包含的内容比较多,需要用做少得多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判断时有点难,脑海中自动搜索是否有简化的相关的问题,发现「偷懒」相关度高。于是用「是否能偷懒」来替代做少得进行判断。直接导致了重点放在少花精力和时间上。
再从高速成长这个目的的角度来看,我们是为了要获得高速成长,所以做少得多其实重点可能更加注重「做对的事情」,而且可能是要花费现有的大部分精力去做这件事。只是从长周期的视角来看,我们做的相对少了。
写到这里,我发现了一个一直模模糊糊但是现在终于清楚的关键词:相对
我们来用复利模型来看下:
假设:
成长起点,即复利计算的初始值都一样:10
成长增幅,复利的利率也一样:5%
抓手事件已明确
根据复利公式,如果以上两点确定下来,剩下的关键就是复利周期的循环次数。
计算:
做某事,每天投入1-2小时,假设复利周期是1次。
做某事,每天投入5-6小时,假设复利周期是2次。
30天后结果:
每天1-2小时:10×(1+5%)30=43.22
每天5-6小时:10×(1+5%)60=186.79
100天后结果:
每天1-2小时:1315.01
每天5-6小时:172925.81
通过结果比对,发现经过100天,就已经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了。
结论就是:一件具有复利效应的事件,相对于少投入,更多的投入得到的收益,往往是几何级数增长的。
虽然以上的分析其实并不严谨,存在过度简化的问题,但就算每次的复利效应有波动,只要不是负值的话,周期次数越多,最终的结果就越巨大这点是不容否认的,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会发现,如果要高速成长,显然要选后面那个方案。就是认准了一件事情,要加大在这件事上的投入。
风险防范
这里还有个可能的风险需要防范:虽然我们找到了抓手事件,做的越多次,越能产生巨大的收益,但是还是要注意使用RSQC认真分析当下的情况。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弹性设定目标。
说到这里,这个弹性目标其实是对应着这复利的增长率。最低标准达成增长率可能是0.5%,普通标准达成增长率可能是1%,高级标准达成增长率可能是2%,神级标准达成增长率可能是5%。
虽然神级标准看起来很美好,但是通常无法每次都做到,如果太纠结于一定每次都要达到神级标准,反而可能会被负面情绪牵绊住,导致复利循环次数变低,甚至降为0。这就得不偿失了。
更合理的策略是,我们应该优先保证周期次数,在这个基础上追求高增长率。
再来做一个简单的计算:假设我们初始值是10
使用弹性标准,每次完成任务的平均增长率是1%。循环100次。结果是27.05。
使用神级标准,导致经常被卡住,只能执行个5-6次。最终结果是13.4。甚至我们可能直接执行两次就放弃,结果是0。
通过比对收益,就会发现,显然设定弹性标准更加靠谱,而且更少会因为无法达成造成负面情绪的困扰。
这不正符合永澄老师的对成长的期待么:
慢慢来,持续做,成长,从易开始!
我是怎么识别到这些偏见的?
经过分析后,发现之前对「做少得多」确实存在偏见。但是问题来了。我怎么发现这个偏见的?我以后还能不能发现其他的偏见?有没有固定的套路可以减少边际成本?我觉得可能能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察觉:
方法:不断积累和掌握不同捷径的概念和典型案例。
心理学中有一个「孕妇效应」,说的是当人怀孕了就更容易发现孕妇,你开了奔驰就更容易看到奔驰,你拎个LV就发现满大街都是LV。说的是关注点是什么,就更容易看到什么。
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效应来帮助我们察觉,就是不断地思考是否存在捷径。这里还可以利用清单来辅助,每收集一个捷径,就列入捷径自检清单中。
反思:
这也是永澄老师的套路:你为什么这样想?你做这个判断或者决策的假设是什么?
具体落实就是不断的问自己为什么这样想。
可以从永澄老师提供的四个维度来判断,特别是要注意后两个:
能力
资源
捷径
偏见
总结:
察觉到了自己的对「做少得多」存在的偏见,分析了偏见可能的原因,得到了两个关键词:「相对」和「弹性」。最后分析了这次分析的套路,看看怎么才能更好的识别偏见,做到边际成本递减。
我自己的弹性标准:
最低标准:跟着听完课,记录笔记
普通标准:使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关联,产生一些想法碎片
较高标准:将碎片组织起来,形成简书文章
神级标准:得到永澄老师和小伙伴们认可的高标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