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参与写书评的活动,我认认真真的看了那两本书好几遍。或许是有了书本做依托,或许是相对比较认真,我把写出的文章,发表在简书,并投稿给简书理事会的读书专栏时,居然也意外的受到了简书理事会缕缕芳香和仙灵两位编辑的青睐。
按她们的要求稍作修改后,我的两篇书评得到了简书的推荐,虽然只有短短两天,数据和收益,却是这段时间,我在简书日更以来最好的。
除了特别感谢这两位和蔼可亲的编辑,我还深深地意识到一个真理:只有输出有价值的东西,才能够获得别人的认可。
无独有偶,人邮出版社出版的《认知驱动》这本书,作者周岭也写到了关于应该创作有价值的东西这一观点。
他说:“我们必须想办法生产有长久价值的文章,创造对自己和他人长久有用的思考,摒弃一切不具备长久价值的内容。”
看完这一句,我心里一动。为自己每天为了日更而日更而感到惭愧。自问我输出的有价值的文章,真的是屈指可数。虽然爱好阅读,也看似努力,但如果这种努力不能转化成有价值的东西,给他人或者自己带来改变,那么自己根本就不会有什么大的进步或改变的。
在这本书中,作者主要是将做成一件事的方法分为心法和技法,分别进行了深度地剖析和阐述,使人看完这本书以后能够恍然大悟——原来改变自己的关键是创造价值啊。
下面,我就把这本书比较吸引我的几个点一一写下来,希望可以抛砖引玉。也算是对这本书的一个实践。
一、价值产出之路永远适合每一个人,无论何时都有效。
现在的社会通讯空前发达,人们想要了解或者传播点什么内容,简直易如反掌,人人可以通过社交平台发表自己的文章或作品,反倒是优质内容成了稀缺资源。
何为优质内容?简单来说,就是优秀,质量好,可以给读者带来启发,帮助或者解决问题的好文章。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谁也不想把有限的时间花在无聊的事情上面。如果,你的文章不够优质,就是一些碎碎念,抱怨和毫无意义的流水账,估计读者看完以后也会特别失望。
就像我前一段时间,忙于学习其他课程,没有时间写日更,又不想断了日更,就每天从群里面复制一段小故事来充数。虽然日更的任务是完成了,但是,我发现读者明显少了。而且,越来越少。
终于我的课程学完了,我也能抽出时间看书写文章了。那两篇相对用心创作的书评,不仅使我看到了希望,也带给了我启发:走价值产出之路,才能在写作这条路上走的更远。
二、产出价值是实现利他的途径。而利他又是通往成功之岸的最好途径。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个词:利他。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你们努力学习,天天向上,明明是为了自己以后有无限可能,和他人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关系。因为,利他是通往成功彼岸的最好途径。
这个其实也不难理解。你可以试着先问问自己“我拿起手机或者书本的时候,一般喜欢看哪些内容?”
其实,人们看书或者上网,一般浏览的内容,都是自己感兴趣的,或者可以教自己解决某个问题,或者开拓自己的视野,又或者增长自己的见识等等的内容。总之,没有人喜欢总是看一个不相干的人的生活,比如:她在想什么? 她吃了什么?喝了什么?她有什么烦恼?……这些谁会感兴趣呢?!
所以说,反过来,如果我们输出的内容,对他人有利,能给到他人帮助,他人才会有兴趣看,甚至传播。所以,你的内容越利他,得到的认可和肯定就会越多。这就是作者强调作品利要他的原因。
本书作者周岭,曾经也像大多数初学写作的人一样,试图追热点,蹭新闻,想快速写出10万加的爆款文。可是,越是焦虑,着急,越写不出真正有价值的文章。
于是,他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写,对每一篇文章都是仿佛推敲,精心打磨。
他每写一篇文章,都要先考虑清楚,这篇文章三五年,甚至十年后是否对读者还有价值,如果确定有,他才会动笔去写。
就是这种对文章价值的执着,对内容利他的追求,才使他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快速成长,还先后出了两本畅销书。
三、做一个真正地长期主义者。
网络上有一句话,特别流行,说是我们要“不忘初心,砥砺奋进”。
之所以人们总是这么说,也是有原因的。有很多人,在取得一点成绩的时候,就骄傲自满,沾沾自喜,不再像刚开始那么勤奋努力。可想而知,接下来,他能产出优质内容的可能,也就被自己而阻断了。
作为一个写作者,如果不能守住自己的初心,长期坚持写下去,又怎么能够有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呢? 就连那些很厉害的大咖,他们也是笔耕不辍,天天日更呢。所以,我们作为初学者,一定要戒骄戒躁,做好长期写作下去的准备。十年磨一剑,才有可能打造自己的IP,获得读者的认可,取得良好的成绩。
为什么一定要做一个长期写作者呢?作者在书中说“因为真正的目标和动力来自我们对一件事情清晰而长远的认知,而非某个特殊的时间点。”如果你真想让自己有所不同,对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只有认知清晰了,动力才会充足。
写在最后:
我只是把书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些观点讲出来。做成一件事的心法和技法,并非三言两语就可以说的清楚。
如果你坚持一件事已经很久了,但却越来越觉得乏味,没有坚持下去的动力和信心,比如早起,跑步发朋友圈等等;如果你是属于那种做事喜欢凭三分钟热度,志愿常立常新的人;如果,你是那种心浮气躁,有点成绩就骄傲,受点打击就气馁的人,我建议你也看看《认知驱动》这本书吧。